成语

一带一路倡议十周年心得感悟与启示10篇

一带一路倡议十周年心得感悟与启示10篇


一带一路倡议十周年心得感悟与启示范文10篇

一带一路倡议十周年心得感悟与启示有哪些?当我们受到启发,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时,常常可以将它们写成一篇心得体会,这样我们就可以提高对思维的训练。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带一路倡议十周年心得感悟与启示,仅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大家喜欢!

一带一路倡议十周年心得感悟与启示篇1

5月18日至19日,首届中国-中亚峰会在西安举行,同中亚五国元首密集互动、深入交流,就携手构建更加紧密的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达成重要共识、取得丰硕成果。这是党的__之后中国举办的首场重大主场外交活动,也是2013年提出共建“一带一路”重大合作倡议以来收获的重大外交成果。

十年来,“一带一路”倡议推动了中国的发展与繁荣,也为国际社会的进步及国际新秩序的建立作出了重要贡献。“一带一路”倡议一头连接“古丝路精神”的历史厚度,一头连接推动全球治理的创新思维,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广泛认可度,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现实路径,为解决治理赤字、信任赤字、和平赤字、发展赤字四大严峻挑战提供了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

“一带一路”是合作共赢的“和平之路”

千百年来,古老的丝绸之路见证了财富与繁荣的奇迹。如何实现合作共赢、和平共处,这是古老的丝绸之路试炼今人智慧的历史之问。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单边主义、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盛行,地区冲突此起彼伏,部分国家内部冲突愈演愈烈,国际局势动荡复杂。“一带一路”倡议致力于建设一条“和平之路”,夯实维护世界和平的政治基础。

将“一带一路”建成和平之路,其核心内容为“各国应该尊重彼此主权、尊严、领土完整,尊重彼此发展道路和社会制度,尊重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建设和平之路是对丝绸之路千年兴衰历程的总结。历史经验证明,丝绸之路的兴替与沿线各国政治局势稳定与否息息相关。沿线各国政通人和,彼此和睦相处,丝绸之路畅通无阻,会带来财富的增长、文化的交融和社会的进步。反之,沿线国家发生动荡或陷入战争,就会影响整条丝路的通畅。面对世界错综复杂的安全形势和日益增多的安全威胁,中国积极倡导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推动各国共同走和平发展道路,争取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实现人类社会和平永续发展。“一带一路”搭建了合作的纽带、和平的桥梁,促进和平、推动互利合作,成为各参与国的共同理念与共同责任。中国将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坚定走和平发展道路,为人类的和平与发展事业不断作出新的贡献。

“一带一路”是共同发展的“繁荣之路”

“我们要致力于加强国际发展合作,为发展中国家营造更多发展机遇和空间,帮助他们摆脱贫困,实现可持续发展。”建设“一带一路”不仅要着眼于中国自身发展,还要以中国发展为契机,让更多国家共享发展成果,实现发展目标。

“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市场规模和资源禀赋各有优势,互补性强,合作前景广阔。建设共同发展的“繁荣之路”就是要聚焦发展这个根本性问题,释放各国发展潜力,实现经济大融合、发展大联动、成果大共享。十年来,中国与沿线国家深入开展产业合作,共同办好经贸、产业合作园区。“一带一路”建设抓住发展新机遇,培育新动能、新业态,保持经济增长活力,取得举世瞩目的进展和成效。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始终都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点。目前,“六廊六路多国多港”的基本架构已经搭建完成,中老铁路、雅万高铁等一系列品牌项目落地生根,形成了良好的声誉。金融是现代经济的血液,“一带一路”建设本着“平等参与、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原则,推动建设长期、稳定、可持续、风险可控的融资体系和金融保障体系,创新投资和融资模式,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建设多元化融资体系和多层次资本市场,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一带一路”是相互包容的“开放之路”

对外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对外开放模式的新拓展和实施新一轮对外开放的重要举措。“一带一路”为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内外联动提供了中国方案,是落实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开放格局的先手棋,开创了对外开放的新境界。

当前,世界经济持续低迷不振,经济全球化遭遇波折,“逆全球化”、单边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一带一路”建设始终坚持鲜明的开放导向,坚决反对保护主义,主张各国不断扩大开放、增进互信、互利共赢,推动各国进一步扩大市场开放,提高贸易和投资便利化程度,维护多边贸易体制主渠道地位,通过开放促进要素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深度融合,为促进各国经济增长提供强劲动力和广阔空间。截至2023年1月,中国已经同151个国家和32个国际组织签署200余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为世界经济增长提供了新的契机。在此基础之上,中国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截至目前,中国已和相关国家和地区签署19个自贸协定及1项优惠贸易安排,涵盖我国35%的货物贸易额、三分之一的服务贸易和80%左右的双向投资,已建及在建的自贸区大部分处于“一带一路”沿线。2020年11月,“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作为全球最大的自由贸易区成功启航,成为东亚地区区域经济一体化新的里程碑,从广度和深度大大拓展了中国的自由贸易区网络,成为助力“一带一路”建设走深走实的重要战略支撑,大幅提升了我国的区域影响力与国际形象。

“一带一路”是发展驱动的“创新之路”

创新是发展的根本动力。“一带一路”之所以能够行稳致远,得到众多国家和国际组织的认同和欢迎,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它不是对西方工业化、现代化模式的简单复制,而是向创新要动力,力图优化创新环境,集聚创新资源,加强科技创新合作,将科技与各国产业发展深度融合,为世界提供创新性治理方案,走出一条发展驱动的创新之路。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塑世界经济结构和竞争格局,以人工智能、互联网、大数据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加速演进,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涌现,并渗透到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打造发展驱动的创新之路就是要打造创新共同体,共建联合科研平台和技术转移平台,实现各国联动发展,共同应对挑战,共享科技进步成果。

建设发展驱动的创新之路,要推动科技创新在沿线国家之间的共享、流动和重组,加强政府间科技创新合作,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发挥沿线各国科技创新比较优势,打造科技创新合作平台,助力沿线国家实现跨越式发展,形成区域协同创新格局。建设发展驱动的创新之路,要加强全球数字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缩小数字鸿沟,打造数字丝绸之路。数字丝绸之路建设源自中国对全球科技发展态势的认识,着眼于世界经济发展未来,倡导各国抓住数字经济机遇,加强各国在人工智能、纳米技术、量子计算机等前沿领域的合作,推动大数据、云计算、智慧城市建设,形成联通陆海空网四大基础设施空间的宏大格局。建设发展驱动的创新之路,还要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以更大力度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国际合作。中国将继续加强同世界各国的知识产权保护合作,为共建“一带一路”提供良好的营商环境和创新环境。

“一带一路”是互鉴互信的“文明之路”

古丝绸之路是亚欧大陆各大文明的交汇之路,文明交流互鉴是古丝绸之路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历史昭示人类,暴力与对抗并不能消弭文明分歧,共识的达成必须通过平等对话。为了推动各文明之间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信任,提出四点主张:坚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坚持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坚持开放包容、互学互鉴;坚持与时俱进、创新发展。“一带一路”建设为文明间的深度交流搭建了平台,走出一条互鉴互信的“文明之路”。

打造互鉴互信的“文明之路”是对“文明冲突论”的超越。文明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和人类进步的源泉,文明差异性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动力。“一带一路”建设以文明交流、互鉴和共存超越文明隔阂、冲突和优越,推动文明间和而不同、求同存异、互学互鉴,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积淀人文基础。文明交流互鉴不会自动实现,“一带一路”搭建了文明间多层次人文合作机制。中国与沿线国家深入开展教育、科学、文化等各领域人文合作,加强议会、政党、智库、民间组织往来,密切妇女、青年、残障人士等群体交流,形成多元互动的人文交流格局。近年来,中国致力于打造以改善各国人民健康福祉为宗旨的“健康丝绸之路”,从传染病防控、卫生援助,到人才培养、中医药推广,中国与“一带一路”参与国家不断深化卫生交流合作,成为民心相通的重要纽带。“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中国与沿线国家在人文领域的深度交流,促文明互鉴,致合异之美,为“一带一路”建设夯实了民意基础,为人类发展进步汇聚了文明力量。

一带一路倡议十周年心得感悟与启示篇2

近两年多来, “一带一路”引发了持续的世界反响和激烈辩争。本文主要是基于2017年以来的外文文献, 按照提出动机、影响与价值、机遇与挑战、发展前景的逻辑线索, 系统梳理并评析了海外精英对“一带一路”的整体认知状况, 并提出了一些有针对性的建议。

一、关于“一带一路”提出动机的研判

许多海外精英基于本国的核心利益, 从中国、区域、世界以及中国与世界的互动等多重维度出发, 对中国提出这一宏大倡议背后的深层动因进行了综合研判, 概括来看, 主要存在以下几种代表性论点。

第一, 维系国内经济可持续发展需要论。

许多海外分析人士认为, “一带一路”背后蕴含深刻的经济逻辑, 主要是为了解决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诸多棘手经济问题。“国内经济形势是中国制定和实施‘一带一路’首要考虑的因素, 在‘一带一路’倡议下, 中国企业有强烈的动力将其资本投资于沿线国家并实施‘走出去’战略;同时沿线国家将为中国巨大的制造业产品和基建能力提供新市场, 这将有助于解决国内部分行业生产能力过剩问题。”“‘一带一路’主要是为了解决中国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和中国大部分地区都属于发展中经济体, ‘一带一路’的顺利实施将培育出巨大的经济增长点, 有效促进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一带一路’在中国经济发展中具有决定性, 中国领导层有意通过‘一带一路’改变经济发展的方式, 减少对世界市场的依赖, 形成国际经济合作的新动力。”

第二, 保障能源资源供给安全论。

许多海外专家认为, “一带一路”是中国为了构建多样化、安全的海外能源资源供应网络, 以解决中国发展的“能源资源安全”软肋而提出的。“‘一带一路’意在通过能源结构、能源供应商、运输路线和结算货币的多样化, 确保中国的国家能源安全。”“‘一带一路’是满足中国能源需求和开辟剩余产品市场的必要举措, 过去几年, 中东、中亚、北非和东南亚拥有丰富能源资源的国家都强烈感受到中国的存在, 这是其经济权重加大的必然后果。”为解决“马六甲困境”, 中国有意在“一带一路”倡议下, 与泰国合作开发其南部的克拉运河, 如果运河得以开通, 将极大地改变马六甲海峡的交通量, 并使航运网络模式多样化, 这对中国能源资源和海上贸易运输安全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第三, “胡萝卜”周边外交策略论。

有海外学者分析指出, 中国提出“一带一路”, 就是采用“胡萝卜”周边外交策略, 通过向邻国释放经济红利, 改善与周边国家的不良关系, 避免“中国威胁论”持续发酵, 为其发展崛起打造良好的战略环境。“‘一带一路’的出发点是中国的周边国家, 在过去几年, 中国提出了周边外交思想和目标, 即‘培育一个友好、和平、繁荣的地区’和‘追求亲、诚、惠、容’。‘一带一路’是将这些想法付诸行动以实现这些目标的最佳方式。”中国提出“一带一路”, 是试图在调整国际环境的过程中对其外部攻势进行修改, 即在推进“中国化”进程方面, 更多采用滋养邻里的渐进方式, 去扩大在周边地区的影响力。“中国打算通过‘一带一路’这一经济工具, 让周边国家对其产生依赖, 目前, 周边国家为了经济利益, 似乎已经准备好对中国产生某种依赖。”

第四, 对美软性平衡策略论。

许多海外学者分析指出, 进入21世纪后, 中国的快速崛起、美国的相对衰弱而引发的焦虑, 使美国对中国采取了更具针对性的战略遏制, 中美双方在全球范围内的战略博弈和竞争更加激烈, 面对美国的战略围堵, “中国选择‘一带一路’作为软性平衡政策, 在欧亚大陆开辟一个区域安全空间, 以减轻来自东部的威胁。中国拥有的物质力量, 以及国内庞大的市场及充足的现金证明, 除日本外, 亚洲国家将远离美国”。“‘一带一路’是中国提出的一项宏伟设计, 旨在实现基础地缘政治的重新定位, 以应对中国被西方国家, 特别是美国围困的现代地缘政治, 这一倡议试图将地缘政治重心从环太平洋地区转移到欧亚大陆。”

第五, 实现民族复兴的强国战略论。

许多海外专家认为, “一带一路”与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相呼应, 是新时代实现社会主义强国梦的重要战略规划和举措。冷战结束后, 当代国际关系体系中权力和影响力的本质发生了深刻变化, 地缘政治越来越受到市场逻辑的支配。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后, 中国热衷于运用“一带一路”来发挥其业已成形的地缘经济影响力, 以此来获取中国在强权政治和国际体系中的主导地位。“‘一带一路’是中国强国战略的标志性外交话语叙事, 意在实现一系列目标, 首先, 它需要解决对中国成为主要经济参与者和日益突出的地缘政治塑造者的批评;其次, 它必须避免出现规范性和规定性, 给它的外交政策态势带来某种味道, 可能被称为霸权或美国模式;再次, 它必须足够灵活, 以便为其他人提供对话空间;最后, 它必须避免被看成是在与美国的直接竞争中寻找战略空间的企图。”与此同时, 也有部分海外分析人士把中国的“强国战略论”过度解读为“全球霸权论”, 认为“一带一路”是中国企图称霸全球的战略工具。

第六, “债务陷阱论”和“新殖民主义论”。

近些年, 一些西方政客、学者及媒体采用零和博弈的冷战思维来看待“一带一路”, 他们联手热炒“一带一路”是“债务陷阱”“新殖民主义”“债权帝国主义”等, 无端指责中国运用“一带一路”向沿线国家贷款的目的是让这些国家陷入其精心设计的“债务陷阱”, 并声称中国将利用这些债务去攫取沿线国家的资源能源, 甚至控制一些国家的主权。这些论调最先发端于澳大利亚, 其国际发展部部长菲耶拉万蒂·威尔斯 (Concetta Fierravanti-Wells) 指责中国的贷款让南太平洋岛国陷入无法自拔的债务危机。随后, 美国国家安全顾问约翰·博尔顿 (John Bolton) 妄称赞比亚国家电力公司因债务问题被中国全面接管。之后, 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管理学院发表了所谓的《账本外交》, 指责中国使“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债务恶化。美国副总统迈克·彭斯 (Mike Pence) 还抛出了“不透明支票簿外交论”, 宣称“‘一带一路’是不透明的‘支票簿外交’, 沿线国家不该接受会损害主权和独立的外债”。还有学者指责“一带一路”是“经济殖民主义”, 认为“中国利用‘一带一路’深入扩大其在该地区的影响力, 并成为一个强大的经济大亨, 经济殖民力量成为中国构想‘一带一路’的理论基础”。西方一些政客、学者及媒体发明和制造这些夺人眼球的新论调, 其实质就是将“一带一路”中的具体问题全局化、经济问题泛政治化, 意图将“一带一路”污名化, 离间中国与沿线国家的友好经贸合作, 以此来阻止和破坏“一带一路”建设。对于这些无端的污蔑和指责, 我们要在保持战略定力的基础上, 一方面, 系统总结“一带一路”建设中的经验教训, 有效解决具体项目实施中的各种现实问题;另一方面, 急需打造“一带一路”下中国与沿线国家友好合作的话语体系, 在国际社会上以正视听, 为“一带一路”建设创造良好的国际舆论环境。

第七, 重塑全球秩序论。

许多海外分析人士认为, 现有的以西方发达国家为主导的全球治理体系和世界秩序, 未能有效反映全球权力向东方转移;中国作为崛起大国, 为改变全球秩序的不公正、维护自身的战略利益, 提出“一带一路”意在加速变革现有的全球秩序。“‘一带一路’是中国确保安全和提升国际秩序中权力地位的决定性战略, 体现了其从规则接受者转变为规则制定者的角色转换。”“一带一路”的核心任务是建立一个以中国为中心、以经济共性为基础的区域, 这个区域与美国等国家主导的秩序不同, 它是非规范性的, 并且基于同意, 该区域内的合作伙伴将专注于实现“双赢”结果。“‘一带一路’是以文化软实力为中心的新中心主义全球化, 以文化软实力作为‘隐喻的力量’, 是按照‘北京共识’构建的以中国为中心的世界秩序。”“‘一带一路’是中国首次尝试在全球化的新阶段勾勒出中国的图景, 并找到实际实施的办法, 不是通过拆除旧模式, 而是通过逐步改善全球货物和资本的流动方式。”

第八, 综合动机论。

许多海外专家学者认为, 中国的“一带一路”动机不单一, 而是一个多重的、复合的目标体系。“中国提出‘一带一路’的动机徘徊于在应对挑战和雄心壮志的十字路口, 这种多重动机源于中国的多重身份以及在世界体系中的独特位置,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 需要着力解决发展中的一些经济和安全挑战, 同时拥有卓越的重塑全球经济秩序的能力, 想要借助‘一带一路’崛起成为一个全球大国。”中国的倡议背后显然有重要的经济和地缘政治推动力, 首先是应对在多个领域不断增长的国内经济挑战, 其中最重要的是经济增长放缓和工业产能过剩;第二, 也反映了北京为推动美国主导的现有国际经济体系改革所做的努力;第三, 扩大人民币作为国际货币的作用;第四, 作为应对新的地缘政治和安全挑战的有力工具, 既可以帮助北京突围华盛顿的“遏制”, 也有助于软化和缓解北京在华东和华南地区更加坚定和果断政策所带来的“冲击”;第五, 还可以帮助中国在面临日益增加的外部挑战时获得更多的经济保障。

二、关于“一带一路”影响与价值的评估

在深入分析“一带一路”提出动机的基础上, 海外精英从中国、区域、全球的视域出发, 对其产生的深刻影响及价值意义进行了多维评析, 从整体上看, 主要有以下几种代表性观点。

第一种, 有利于推动中国经济社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海外分析人士认为, “一带一路”对中国经济社会保持良性发展具有关键性意义, 中国可以充分挖掘“一带一路”机遇, 实现与沿线国家的互利共赢。“‘一带一路’将帮助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 是中国找到的与广大发展中国家实现合作共赢的道路。中国需要做的是将大量资本积累转化为投资, 以保持或增加其价值, 沿线国家需要做的是利用中国资本来加速国内建设, 促进经济发展;同时, ‘一带一路’也有助于为中国企业的成熟产品找到众多的海外新市场, 并有助于有序地将中国巨大的国内过剩产能转移到海外市场, 使其成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要素, 只有当其他发展中国家变得富裕时, 中国的发展才能持续下去。”

第二种, 极大提升中国的地区和全球影响力。有学者试图运用网络权力理论来阐释“一带一路”的影响和意义, 认为“中国是‘一带一路’这个权力网络平台的主要设计者, 这一倡议使中国成为世界最强大的‘中间力量’, 使中国在国际社会中发挥了更大的作用, 中国获得‘位置权’的途径不是霸权主义, 而是双赢战略”。“‘一带一路’将不可避免地提升中国在欧亚地区的影响力, 同时意味着发展中国家对中国模式的认识和接受, 这极大地提升了中国的软实力, 为其在不久的将来成为真正的全球超级大国奠定了坚实基础。”

第三种, 促进沿线国家的经贸发展、民生改善和社会稳定。福特汽车公司研究员利用2005—2016年的调查数据发现,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增加, 可以提升受访者对中国对其国家影响的积极看法, 对中国的积极看法与亚太国家未来的商业信心紧密相关, 随着‘一带一路’的实施, 区域投资进一步推进, 亚太地区的经济和商业前景会大幅度改善, 并增强区域经济和人口趋势的现有优势。”“中国的经济崛起是一个全球现实, 通过‘一带一路’发展合作关系和提升投资环境可以助推南亚和东南亚区域一体化, 其成功运作可能会在区域经贸、生产网络、供应链、连通性和人民生活水平方面带来积极变化。”同时, 也有部分海外人士认为, “一带一路”使沿线国家受益不平衡, 可能影响区域的内部团结和一体化。“对于所有人来说, ‘一带一路’不是一个双赢的项目, 可能会使沿线一些国家比其他国家受益更多, 伊朗可能受益最多, ‘一带一路’可能会提高苏伊士运河的战略重要性。可能损害中东一些物流中心的重要性, 有利于中亚其他贸易中心。”德国外长西格玛尔·加布里尔 (Sigmar Gabriel) 警告称:“‘一带一路’是中国发射的‘银弹攻势’, 将极大地破坏欧盟的团结, 欧盟应该团结一致, 按照欧盟的标准和资金, 发起新的倡议, 在东欧、中欧和非洲发展基础设施。”’

第四种, 重塑世界格局和全球秩序。海外分析人士认为, “一带一路”将在区域和全球范围内为中国提供更多的政治和经济杠杆, 以充分利用这些杠杆从内部或外部重塑现有的世界体系。“网络资本主义和国家单位, 通常被视为全球政治经济中的空间对立面, 通过‘一带一路’以相互支持的方式运行, 他们联合起来加强中国政府的叙述, 把中国描绘成全球资本主义的新先驱, 从而说明和证明在地区和全球建立新的中国中心秩序的正当性。”“一带一路”及其相关的国内产业政策挑战了赤松要提出的东亚工业发展的雁行模式原则, 通过将工业生产和进口贸易从亚太地区沿着西轴线转移到达印度洋和欧亚大陆, 以此来摆脱区域经济一体化秩序, 这意味着, 中国的地缘产业政策的实施将颠覆多边贸易规范, 它将为后布雷顿森林体系定义一个新的并行交易系统, 即后WTO全球范式。也有海外学者认为“一带一路”是对现有国际体系的有益补充, 而不是替代。中国通过“一带一路”发展国际金融, 其行动似乎更像是对全球体系的修正, 而不是对它的挑战。还有学者认为, “一带一路”不是取消, 也不是修补当前国际秩序, 而是采取了秩序整合的方针。“中国在执行一项与中国邻国和全球权力分配转变相称的可靠保证策略时, 一直在培养一种联结式领导, 承诺中国将跨区域连接的‘一带一路’纳入本国的发展战略, 产生一种理所当然的、非霸权的、国际社会资本类型, 并在不会证实其创始人的地位基础上整合了现有的世界秩序。”

第五种, 开启了全球化的新阶段。海外学者认为, “一带一路”是新时期包容、普惠全球化的积极阐释和体现, 在民粹主义和保护主义盛行的当下尤其具有重要意义。“‘一带一路’以其大规模的基础设施项目覆盖亚洲、欧洲、非洲和美洲, 创造了全新的全球化浪潮:相比以前的全球化, 全球化的新浪潮更加务实, 意识形态更少, 更多元化, 更少帝国主义, 双赢的理念使中国脱颖而出成为全球化的新领导者。”全球化给人类带来了许多福利, 同时也出现了一些病症, 主要问题是全球化所创造的福利和机遇分配不均衡, 导致全球发展不平衡。“一带一路”这一巨型的基础设施工程, 有效帮助欧亚大陆的贫困地区全面融入全球的分工体系, 实现整个区域的互联互通和融合发展, 从而引领全球化向着更加普惠包容的方向发展。

第六种, 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有海外精英从全球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大视野来评估“一带一路”的影响与意义, 认为“一带一路”对于维护世界的和平稳定、促进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和持续发展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日本首相安倍晋三表示:“‘一带一路’是连接东西方和不同地区的有潜力的构想, 能为世界和平与繁荣作出贡献。”“‘一带一路’有可能成为具有普遍性的独特的东方模式, 它不同于已经取得政治独立但不是经济独立的民族解放运动, 它可以促进国际解放运动, 帮助亚洲和非洲国家实现增长和发展, 从而实现经济独立。‘一带一路’的创新不仅在于它的影响方向 (从东方到西方) , 而且在于它将以中国共赢的而不是西方殖民化的方式实现, 即力求通过互利共赢的经贸合作, 充分尊重别国的独立自主, 而不是通过干预别国内政和军事入侵实现目的。”

三、关于“一带一路”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的分析

基于“一带一路”建设五年多来所取得的突出成就和出现的主要问题, 海外分析人士对其进一步深入发展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进行了剖析。

(一) 促进“一带一路”深入发展的积极因素

在促进“一带一路”建设的有利条件上, 主要有三个方面的积极因素:一是“一带一路”契合了沿线国家改善基础设施和发展经贸的迫切需求。“鉴于许多东盟成员国面临财政困难, ‘一带一路’无疑将有助于快速促进该区域内的基础设施建设, 这是东盟实现其愿景所急需的。”“一带一路”的成功, 对于中亚各国更多商品进入新市场, 显著增加过境费收入, 以及促进现代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 都具有积极意义。二是中国道路和中国文化逐渐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所接受, 为中国与沿线国家长期合作奠定了政治社会基础。长期以来, 在全球范围内存在“华盛顿共识”与“北京共识”之间的“模式之争”。实践证明, “华盛顿共识”并不适合于发展中国家。“对于许多发展中国家而言, 中国既是一个榜样, 也是能带来专长、经验和资本的国家, 参与‘一带一路’是与中国加强合作的最佳方式。”三是世界的转型、全球秩序的深度调整, 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了充足的国际空间。当今世界, 新兴市场国家正快速崛起, 美、英、法等传统大国实力相对衰弱, 地区和世界的权力结构和力量对比发生了深刻变化, 全球政治经济秩序正在进行深度重塑。在此背景下, 西方大国纷纷走向民粹主义和保护主义, 以中国为首的新兴大国主张开放包容普惠的全球化, 其全球影响力、号召力和塑造力快速提升, 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了广阔的国际空间。“由于特朗普政府的反全球化和‘美国第一’理论引发了人们对美国在自由经济秩序中的领导地位的质疑, ‘一带一路’为新一轮全球化浪潮提供了动力, 使中国能够在重塑新的国际秩序中发挥更大的全球作用。”

(二) “一带一路”建设所面临的挑战

海外分析人士认为, “一带一路”建设所面临的挑战主要来自于以下三个方面的滞碍因素。

首先, 沿线国家与中国仍存在“信任赤字”, 对“一带一路”尚存较多疑虑。“‘一带一路’建设急需做的一个工作是修补中国与沿线国家的‘信任赤字’, 从双赢的角度来看, 相比于其合作伙伴‘餐桌上的面包屑’, 中国的‘赢家’比例显然更高, 因此需要在早期阶段采取包容性增长和社会对话的模式, 使各方能够达成共识与信任。”“鉴于一些东盟国家与美国的联盟, 以及目前与中国的领土争端限制了它们之间的关系, 一些东盟国家并不那么欢迎这一倡议, 此外, 其他人仍陷入如囚犯般的困境, 担心中国在该地区和世界的真实意图。”

其次, 全球和地区关键大国角力与掣肘加剧, “一带一路”建设面临较高的地缘政治风险。许多海外分析人士指出, 规模、范围如此宏大的“一带一路”, 一定会“侵入”传统大国的地缘政治势力范围, 加之, “一带一路”沿线同时也是石油、天然气等核心自然资源的聚集地, 必然会关涉许多大国的重要战略利益, 大国博弈和掣肘在所难免。

第一, 就美国方面而言, “美国及其盟国可能是实施‘一带一路’的根本障碍, 它们担心中国通过‘一带一路’建立以自身为中心的区域秩序”。美国安全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安德鲁·霍兰 (Andrew Holland) 指出:“‘一带一路’显然是建立东半球国家之间经济、安全和文化联系的一种方式, 以‘中国为中心’和‘间接挑战’美国的全球霸权, ‘一带一路’感知到的地缘政治动机令美国在内的西方国家感到不安。”

第二, 从俄罗斯方面来看, 中俄两国最高领导人就实现“一带一路”与欧亚经济联盟整合的政治共识, 极大降低了实施“一带一路”的地缘政治风险, 但俄罗斯对中国在其传统势力范围内渗入的潜在风险仍保持警惕, 加之“一带一路”与欧亚经济联盟在内在结构、目标以及本质上是不同的, 两个项目之间的整合面临诸多挑战和不确定性。“欧亚经济联盟和‘一带一路’很大程度上存在差异, 在区域层面实现政治主导地位是俄罗斯项目的关键驱动因素, 反过来, 中国则专注于切实的经济成果, 是为了保持市场对贸易和投资的开放, 俄罗斯的项目作为一种特定的区域主义, 有助于建立政治经济障碍, 中国项目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 类似于全球化的新版本。”

第三, 就印度方面来说, 印度认为这一倡议实质是包围印度的“珍珠链”战略的更新版本, 会不断增加中国在南亚和印度洋地区的战略影响力, 由此, 印度制定并实施了“季风计划”“香料之路”, 但效果都不太理想。基于此, 印度国内要求加入“一带一路”的呼声越来越高, 而不是简单武断地放弃其可能带来的巨大红利, 有学者建议“印度应该继续在国家安全方面对其邻国保持警惕, 但印度需要认识到, 如果真的希望促进经济增长, 并使‘印度制造’和‘萨加马拉’项目开花结果, 那么除了参与‘一带一路’, 在经济上与中国合作别无选择, 简言之:如果你不能打败它, 那么就加入它”。

第四, 从欧洲的角度来看, “一带一路”通过改善跨境基础设施, 将降低中欧之间庞大地理区域的运输成本, 对促进中欧经贸发展无疑具有积极意义。但欧洲各国对“一带一路”的认知存在明显分歧, “积极支持‘一带一路’建设的群体仅限于中欧和东欧国家, 以及希腊、葡萄牙、西班牙和意大利, 欧盟成员国尚未就‘一带一路’建设达成一致的看法”。另外, 中欧合作共建“一带一路”还面临共同市场准入, 知识产权保护, 人权问题, 整合现有政治分歧, 不同商业心态及缺乏信任等挑战。

最后, 沿线国家地区面临复杂而多样的自然、经济、政治、社会、安全、文化和生态风险, “一带一路”建设充满诸多不确定性。沿线国家地形崎岖, 天气条件恶劣, 涉及的人口数量庞杂, 分属于不同民族, 在历史、语言、文化、宗教、本土习俗、政治组织、地方治理和生活标准方面存在较大差异, 一些国家在政治上不稳定, 一些国家陷入无休止的对抗和冲突, 一些国家面临分裂主义运动, 一些国家处于战争状态, “一带一路”实施的最大挑战是面临着复杂且多样化的风险。“一带一路”没有充分展示中国的思想文化, 其中还有许多西方文化价值观念的痕迹, 这不仅限制了其巨大潜力, 也会让人产生曲解和误读, 认为“一带一路”只是中国与美国进行地缘政治角力、战略包围印度、边缘化日本的战略工具, 由此让中国饱受批评。“该倡议将在整个欧亚大陆造成新的环境风险, 特别是在环境治理记录较差的沿线国家。”以上各种风险都可能发酵, 因此, 全面辨识各种风险并制定合理的政策措施是“一带一路”成功的关键。

四、关于“一带一路”发展前景的展望

海外分析人士在综合考量“一带一路”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的基础上, 对其发展前景也作出了预测, 主要有两种代表性的看法。

一种认为“一带一路”具有光明的发展前景, 同时也需要一些必要的条件, 并提出了一些重要的建议。“‘一带一路’能否取得成功, 取决于其开启的‘包容性全球化’是否真正符合发展中国家人民的利益, 是否能对抗全球的不平等。”“北京如何更好地参与更广泛的人类安全问题对于这个大型项目的成功至关重要, 这需要借鉴儒家传统, 既包括文化包容性, 为参与者提供一种归属感, 也包括促进对北京政策和意图的更高程度的信任。”“只要中国避免成为霸权主义者, 避免强行将其利益、规则、模式和意识形态强加给其他伙伴国家, ‘一带一路’展现的所有明亮情景都是可能的。”“尽管‘一带一路’风险高、威胁大, 但能够通过实现利益平衡和各国的长期互利而取得成功。”

另一种对“一带一路”的发展前景充满疑虑。有学者运用深层次相互依赖和结构力量的理论框架来解析“一带一路”的发展前景, 认为“一带一路”成功或失败, 主要基于在深度相互依赖和结构性力量体系内运作的能力, 但中国在南中国海的行动与这些目标相冲突, 最终“一带一路”能否取得成功仍值得怀疑。也有学者从制度主义的角度分析“一带一路”的可行性, 认为该倡议是作为“地缘功能制度主义者”项目进行的, 这加强了其可行性。首先, 该倡议旨在将一个新的国际结构制度化, 与现有的西方主导的结构并行, 而不与西方发生根本冲突。其次, 该倡议遵循功能主义战略, 提供了一个“双赢”的功能主义框架, 没有任何霸权的野心。然而, 由于寻找替代方案的认知局限性, 中国的制度化尝试可能与现有的西方主导体系在其霸权结构方面是同构的, 这可能会破坏该倡议的可行性。只有时间才能证明北京领导层能否以其标志性的倡议, 成功引领并维持一个聚焦于经济合作和共同发展的新时代。

五、几点启示

综上可见, 海外政要、学者、智库、工商人士及媒体人对“一带一路”的相关议题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分析和探讨, 其中, 绝大多数认知和评析是积极的、客观的和建设性的, 但也有一些存在一定程度“过度”解读的意味, 甚至还有一些存在一定程度的曲解和误读, 及时全面地把握海外精英对“一带一路”的整体认知状况, 能够给予我们诸多深刻的启示。

(一) 需要及时系统地总结海外“一带一路”研究状况

伴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快速推进, 海外对“一带一路”的研究也逐渐深入, 相关成果日益丰硕, 其研究的方法和视角、提出的论题和观点、挖掘的资料和资源, 对于我们进一步拓展和深化相关研究, 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从整体来看, 海外“一带一路”研究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和趋势:一是研究的学科、方法和视角日益丰富和多元化;二是研究的理论深度和学理性明显增强;三是研究的问题更加聚焦, 主题更加鲜明;四是对“一带一路”的评析更加客观理性, 但争议问题仍然尖锐, “新殖民主义论”“新扩张主义论”“债务陷阱论”等频繁出现在相关成果中, 针对这些曲解和误读, 急需做出有效的回应。

(二) 积极做好“一带一路”的对外阐释和宣传工作

一方面, 要辩证分析海外精英对“一带一路”的多元化和差异化认知, 对于其积极的、客观的认知以及中肯的意见和建议, 要及时予以吸收, 并着力加以调整和校正;对于其恶意的或有意的夸大、扭曲、曲解和误读, 要及时准确地予以回应, 深入分析造成这些错误认知的具体原因, 关切国际社会和沿线国家对“一带一路”的疑虑和担忧, 主动对一些不实和恶意的曲解和误读作出澄清, 消除国际社会对“一带一路”的误读和误判, 让世界准确理解和把握“中国倡议”。

另一方面, 着力构建“一带一路”的对外阐释和宣传机制。首先是明确对外阐释“一带一路”的定义、内涵、功能、定位、目标、实现方式等, 避免概念不清、边界不明、范围过于广泛, 容易造成国际社会和沿线国家理解和对接困难。其次, 精心打造“一带一路”的对外阐释和宣传话语。在话语表达方面, 既要充分尊重沿线国家的风俗习惯、语言特色和表达方式, 也要彰显中国韵味和中国风格;在话语转译方面, 沿线国家有超过40多种官方语言, 仅用英语无法满足对外精准阐释和宣传的需要, 急需增加转译的数量和质量;在话语转换方面, 要力求避免枯燥、空洞、意识形态色彩浓厚的文件话语和政治话语, 精心设计生动活泼、简洁明朗、情感丰富的大众话语、故事话语和生活话语, 便于民众的理解和认同。再次, 提升“一带一路”的对外阐释和宣传能力。不断丰富对外阐释和宣传的主体, 由主要依靠官方阐释和宣传, 转变为政府、学者、媒体、智库、工商人士等多维主体各司其职, 发挥各自比较优势, 积极对外阐释和宣传“一带一路”;不断拓展对外阐释和宣传的渠道, 既要注重运用广播、电视台、报纸、国际会议、公共外交等传统的、公共的、官方的渠道, 也要充分利用新兴的网络平台和自媒体, 如微信、微博、脸谱等;精选对外阐释和宣传的内容, 着眼于沿线国家和国际社会的利益关切和理念认同, 着力阐释和宣传“国际合作平台”“全球公共产品”“中国机遇论”等, 消解“中国战略论”“过剩产能转移论”等, 强力回击“新殖民主义论”“新扩张主义论”“债务陷阱论”等, 让国际社会真心认同和理性支持“一带一路”建设。

(三) 循序渐进, 民生优先, 着力打造“一带一路”的质量品牌工程和民生示范工程

总结五年多来“一带一路”建设的经验教训, 有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需要高度重视。一是有些基建项目存在规模过于宏大、周期过长、资金消耗过大的问题, 这类项目大多属于重大基础设施项目, 收益十分缓慢, 处理不好, 可能影响“一带一路”的可持续性, 增加沿线国家偿还债务的压力, 还可能引发所在国对国家安全的担忧, 增加项目建设的不确定性, 极易出现“烂尾楼”。对此类项目, 一定要遵循循序渐进、先易后难、分阶段、分步骤开发的原则, 既增强项目建设的可持续性, 又能降低中国企业和所在国的相关风险。二是有些建设项目管理比较松散, 质量标准较低, 环保审查不合格, 甚至演变成为“豆腐渣工程”, 这严重影响了“一带一路”的品牌和声誉, 由此, 应严格要求相关企业提升项目建设的质量和效益, 遵守当地环保标准和法律法规, 力求把项目建设与当地生产生活生态有机融合起来, 着力打造“一带一路”合作的品牌工程。三是部分“一带一路”项目建设与当地民生改善严重脱节。“一带一路”的生命力在于为沿线国家和地区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 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 有些耗资巨大的项目仅仅成为宣扬官员政绩的“大白象”工程, 并滋生了许多腐败问题, 还有一些项目为了融资方便和享受优惠政策, 把自己标榜为“一带一路”项目, 但其实并未给当地社会和民众带来民生福利, 反而是造成了一些暴力征地、环境污染等问题, 这引发了当地政府和民众对“一带一路”的消极态度和负面认知。由此, 在“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 需要遵循民生优先, 注重相关项目建设与民生经济的互促互进, 充分利用基建项目促使当地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 倾力打造“一带一路”民生示范工程。

(四) 充分估量“一带一路”的地缘政治风险, 争取与全球关键大国和沿线国家的发展战略和基本利益相对接

“一带一路”主要是致力于经贸发展的合作倡议, 其核心是经济, 但规模范围如此之大的倡议, 必然会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地缘政治影响, 对此, 我们有些估量不足, 导致一些项目建设遇到了较大阻力, 如在缅甸、马来西亚、斯里兰卡等国的一些重要项目被迫中断或取消, 其背后隐藏的是地缘政治逻辑。与此同时, 我们一再宣称“一带一路”不是中国的独奏, 而是各参与国的合唱, 但在具体推进过程中, 却出现了有些项目的本地化不足、过于“中国中心化”、所在国家地区参与度较低、利益分配不均衡等问题。在“一带一路”推进过程中实现与全球关键大国和沿线国家的利益平衡, 并获得它们的认可、支持与参与是“一带一路”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由此, 我们要充分估量“一带一路”的地缘政治影响, 积极争取与关键大国和沿线国家的发展战略和基本利益相对接, 如与美国在沿线国家地区开展__、投资、科技合作, 与俄罗斯主导的“欧亚经济联盟”相对接, 与印度的“印度制造”“季风计划”等相对接, 与日本合作开发海外第三方市场等。通过对接与合作不断拓展双边和多边的利益交融点, 充分尊重和关照彼此的重要利益, 避免恶性竞争和零和博弈, 有效化解“一带一路”建设的多边阻力和地缘政治风险。

(五) 加强“一带一路”的相关制度建构

首先是与沿线国家地区构建双边和多边的合作机制, 以基建投资项目为主体, 以自由贸易区协定谈判为切入点, 以金融规则重塑为突击点, 着力构建中国与沿线国家之间的经贸合作机制, 保障沿线区域的经贸稳步发展。其次是构建“一带一路”的风险防控机制。真正让“一带一路”走深走实, 需要深入分析沿线国家的政治经济局势、外交政策走向、安全稳定状况、自然风险等内外情势, 同时还要对各个具体的投资建设项目进行细致的检视, 精准判断其面临的各种风险和挑战, 并与沿线国家一起构建风险评估和预警机制、应急处置机制和各种补偿机制等, 着力构建“一带一路”建设的安全保障和风险防控化解体系。最后是探索构建“一带一路”的争端解决机制。“一带一路”沿线途经的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 社会制度各异, 历史传统和宗教文化也各具特色, 这些差异使中国与沿线国家在经贸合作和人文交流过程中极易产生各种争端和争议, 如若处理不当, 将极大影响中国与沿线国家之间的长期稳定合作, 由此, 急需设立“一带一路”的相关争端仲裁机构, 构建完善的“一带一路”争端解决机制与规则, 从而为“一带一路”的深入稳定发展提供根本保障。

一带一路倡议十周年心得感悟与启示篇3

对于世界来说,古“丝绸之路”是沟通东西方交流的纽带,而对于中国来说,“一带一路”则是中国战略发展下的大国复兴之路。它不仅是古代中国丝绸之路的复兴,也代表着新的时代内涵和战略意义。这些战略意义囊括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军事的等等。而这些意义,综合来讲只有两点,一点是解决中国自身面临的问题;另一点则是逐步构建由中国主导的世界,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

中国经济发展当下所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产能过剩。由此衍生出来的问题又包括:环境问题、产业转型问题等。我们必须承认,中国近年来的经济发展相当比例是由房地产带动,这就使得钢铁、水泥等工业原料企业发展迅速。随着这一行业的饱和,钢铁、水泥等出现了严重的过剩,有资料显示钢铁的毛利仅够买一只茶叶蛋。事实上,类似钢铁、水泥企业的其他制造业难以发展情况亦不在少数。大多数企业利润表处于亏损状态,却依然垂死挣扎,使得中国的经济发展开始呈现出胶着僵化状态。与此同时,外资制造业也开始逐步逃离北上广地带,向东南亚国家撤退。而中国也迫切将过剩产能转移到基础设不完善的中亚和东南亚地区,一方面开拓了海外市场,另一方面“世界工厂”的位置也开始逐步转移。

其次,中国虽然进行了西部大开发,但是十多年下来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西部基础设施依旧薄弱。对此,“一带一路”在推动西部建设的同时,也可以使得一些沿线国家也能从中获得建设收益。此外,中国的外汇储备占据世界首位,却并未将外汇发挥到应有作用。外汇除了兑换外,无法在国内使用,因此只有将它投到海外市场才能发挥外汇的真正价值。倘若不作投资,那么外汇将随时会面临贬值的风险,遇到外汇来源国进行汇率调整,尤其是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造成的损失将是不可估量。

“一带一路”在解决中国自身问题同时,还涉及到自身战略考虑带动区域性经济发展。显然要实现“中国梦”,仅靠口号无法满足,重要的还是实体经济与金融经济的发展。

一带一路倡议十周年心得感悟与启示篇4

新的历史时期,准确把握国际秩序深刻调整、全球经济一体化不断深入的大趋势,高屋建瓴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得到国际社会高度关注和有关国家积极响应。建设"一带一路",共同打造开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区域经济合作架构,将让中国与世界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推动更多国家和地区开展全方位合作,共克时艰、共创辉煌。这充分展示了中国主动参与国际事务的积极姿态和负责任大国的形象,表明中国将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承担起应负的责任与义务,为世界和平、繁荣与稳定作出更大贡献。

"一带一路"是促进共同发展、实现共同繁荣的合作共赢之路,是增进理解信任、加强全方位交流的和平友谊之路。中国将秉承丝路精神,与"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

"一带一路"建设将以政策沟通为重要保障。我们将本着求同存异理念,积极推动沿线各国构建多层面的政策交流机制和联动机制,加强顶层设计和战略谋划,协商研究确定有利于深化区域合作的制度安排,探索建立"一带一路"双多边合作机制,推动共同编制合作规划或签署合作备忘录,促进政治互信,深化利益融合,努力形成合作"最大公约数".

"一带一路"建设将以设施联通为优先领域。我们将在尊重国家主权和安全关切的基础上,推动沿线各国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技术标准体系对接,共同推进交通、能源、信息等国际骨干通道建设,突出抓好区域间互联互通,打通缺失路段,畅通瓶颈路段,提升通达水平,努力为沿线各国合作交往提供多元优质、便捷畅通、安全高效的基础设施网络。

"一带一路"建设将以贸易畅通为重点内容。我们将与各国一道研究解决投资贸易便利化问题,努力消除投资和贸易壁垒,构建区域内和各国良好的营商环境,积极推动共同商建自由贸易区,促进各经济体间发展自由贸易关系,形成覆盖"一带一路"、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贸区网络,激发释放合作潜力,做大做好合作"蛋糕".

"一带一路"建设将以资金融通为重要支撑。我们将与沿线各国深化金融合作,加强亚洲货币稳定体系、投融资体系和信用体系建设,共同发挥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支撑作用,积极稳妥推动建立上海合作组织融资机构和金砖国家开发银行,加快组建并发挥丝路基金的作用,推动沿线国家加强金融监管合作,逐步在区域内建立高效监管协调机制,构建区域性金融风险预警系统。

一带一路倡议十周年心得感悟与启示篇5

2015年2月1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通过学习了解,我对“一带一路”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是在2013年9月和10月分别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一带一路”不是一个实体和机制,而是合作发展的理念和倡议,是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多边机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旨在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主动地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

当今世界正发生复杂深刻的变化,共建“一带一路”顺应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的潮流,秉持开放的区域合作精神,致力于维护全球自由贸易体系和开放型世界经济。共建“一带一路”符合国际社会的根本利益,彰显人类社会共同理想和美好追求,是国际合作以及全球治理新模式的积极探索,将为世界和平发展增添新的正能量。

坚持对外开放,构建全方位开放新格局,深度融入世界经济体系。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既是中国扩大和深化对外开放的需要,也是加强和亚欧非及世界各国互利合作的需要,中国愿意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承担更多责任义务,为人类和平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坚持引进来战略。扩大对外资开放领域,允许外资进入相关行业和领域,吸引外资参与设立医疗、教育培训和数据服务等机构,鼓励他们更多参与相关行业发展。

坚持打造自主创新品牌。做大做强本土优势产业品牌。通过大企业示范带动等方式,引导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并向集团化集群化发展模式转变。注重发展新型商业业态。主动做好宣传推介和招商引资,打造一批有品牌、有规模、有影响力的外资企业。

一带一路倡议十周年心得感悟与启示篇6

一、一带一路是具有历史意义的世界性事业,不是一国、几国、一个地区,是世界性的。一带一路倡议来自中国,但成果惠及世界。这个倡议从2013年提出,从那时起,一带一路建设,是在探索中前进,在发展中完善,在合作中成长。

二、一带一路我们的朋友圈有多大、合作范围是:重点面向亚非欧大陆,同时向所有的朋友开放。不论来自亚洲、欧洲,还是非洲、美洲,都是一带一路建设的国际合作伙伴,到2017年3月__期间的朋友圈就已扩大到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共同参与。

三、从2013年起,一带一路在建设经贸合作区,打造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平台等方面发展很快,引导中国企业集群式的往外走,带动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事实证明,一带一路是共商之路、共建之路、共享之路,必将会为打造共同发展,共同繁荣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贡献。

四、一带一路的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于2017年5月14-15日在北京举办,这次论坛,主要是共商合作大计,共建合作平台,共享合作成果,为解决当前世界和区域经济面临的问题寻找方案,为实现联动式发展,注入新能量,让一带一路建设更好的造福各国人民。

五、新时代、新使命、新征程、新气象,令人精神振奋,积极推进一带一路的国际合作,努力实现政策沟通、措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我认为__年一带一路定会迎来一个大发展、大建设、大提高的新局面。我们更加充分的向世界人民展示,我们的党是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政党,我们更加充分的向世界人民展示,我们祖国的外交政策宗旨是: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恪守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当所有这些成效进一步显现出来,中华人民将以更加伟岸的身姿巍然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一带一路倡议十周年心得感悟与启示篇7

2000多年前,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民用智慧、勇气和汗水开拓了连接亚欧非大陆各文明的人文、贸易交流通路,与沿线各国人民共同铸就了辉煌的古丝绸之路。千百年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已深深融入到中华民族的灵魂与血液中,成为了中国参与全球政治、经济、文化等交流活动的重要依托。

新的历史时期,准确把握国际秩序深刻调整、全球经济一体化不断深入的大趋势,高屋建瓴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得到国际社会高度关注和有关国家积极响应。建设一带一路,共同打造开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区域经济合作架构,将让中国与世界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推动更多国家和地区开展全方位合作,共克时艰、共创辉煌。这充分展示了中国主动参与国际事务的积极姿态和负责任大国的形象,表明中国将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承担起应负的责任与义务,为世界和平、繁荣与稳定作出更大贡献。

一带一路顺应时代潮流,符合发展规律,契合全球共同需要,彰显人类共同梦想,为亚洲命运共同体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提供了有效途径。一年多来,共建一带一路的倡议得到了60多个相关国家和国际组织的积极响应。中国作为倡议者,正以实际行动推动相关国家共建一带一路。国家领导人先后出访20多个国家,深入阐释一带一路的深刻内涵和积极意义。中国政府与部分国家签署了共建一带一路合作备忘录,与一些毗邻国家签署了地区合作和边境合作的备忘录以及经贸合作中长期发展规划;积极推进RCEP谈判、东亚经济共同体和亚太自贸区进程;倡导建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发起设立丝路基金。在有关各方共同努力下,《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于2017年3月28日正式公布,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筹建工作迈出实质性步伐,丝路基金顺利启动,一批基础设施互联互通项目稳步推进。这些早期收获标志着一带一路已经从概念发展成看得见、摸得着的实际举措,向我们展现了一带一路的广阔前景。我们相信,只要相关各国和衷共济、相向而行,就一定能实现和平发展、共同繁荣的美好愿景,让各国人民共享合作成果,携手迈向人类命运共同体。

一带一路倡议十周年心得感悟与启示篇8

我想,了解“一带一路”;我想,重走“一带一路”沿线各国,欣赏异城风情;我想,带着建盏,带着“中国造”,做“一带一路”的文化使者。 ——题记

“一带一路”这几个字眼,总是钻进我的耳朵。于是,我跑去问爸爸“一带一路”是什么?爸爸说,“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我们去年旅游经过的西安是古代丝绸之路的起点,敦煌都在这条路上。

周末,我观看了《丝绸之路经济带》纪录片,对着地球仪,从西安到甘肃、新疆、中亚、终点到欧洲,找到了这条线路。原来,丝绸之路有五千年的历史了,是沿线各国相互贸易的通道。几千年来“丝绸之路”上的文明,能传承下来,就是通过贸易。早期,汉朝张骞出使西域,我们拿丝绸换汗血宝马。后来,商人们把中国的丝绸卖给沿线各国的人,让他们穿上漂亮的衣服,同时也带回了奇珍异宝、小麦、葡萄酒。咱们闻名世界的四大发明——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火药,就是通过这条路传到世界各地的,所以,这条贸易之路也是文明之路。

时代在变化,如今我们帮他们修建高铁、机场,把各国连起来,交通方便了,我们获得我们需要的石油和矿产资源,他们也可以买到我们生产的汽车、飞机,大家互通有无,共享成果。

我想,不久的将来 “沿线各国”用中国高铁连起来,就像一家人一样。我想,“沿线各国”的人们都使用汉语,喜欢旅游的我,交流就没有阻碍了。我想,到“沿线各国”去看看,了解他们的习俗,和各国小朋友一起学习交流。我想,把家乡的建盏和瓜州的水果,带给“沿线各国”的小朋友们。

我想,“一带一路”不是独奏曲,是大合唱;不是单人舞,是集体舞。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无论是中国还是沿线的人民,均是受益者。

一带一路倡议十周年心得感悟与启示篇9

当前世界正发生复杂深刻的变化,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继续显现,世界经济逐渐复苏、发展分化,国际投资贸易格局和多边投资贸易规则酝酿进行了深刻调整,面对各国的发展问题。提出了“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即“一带一路”。

一带一路,是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多边机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它旨在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积极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

新路径,新方向;新动力,新平台。一带一路,针对各国发展的现实问题和治理体系的短板,创立了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新开发银行、丝路基金等新型国际机制,涵盖了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实现了“南南合作”与“南北合作”的统一,缓解了当今全球治理机制代表性、有效性、及时性难以适应当前国际形势的困境,并在一定程度上扭转公共产品供应不足的局面,提振国际社会参与全球治理的士气与信心。

“一带一路”是中国新时期全方位开放战略,融入中国梦和世界梦,强调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共同分享中国改革发展红利、中国发展的经验和教训,给21世纪的国际合作带来新的理念,推动全球均衡可持续发展,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事业。

一带一路倡议十周年心得感悟与启示篇10

李白常说;“蜀道难,难于上青天。”是的,巴蜀地区被秦岭,大巴山等山脉环绕着,奔涌的长江水又形成天然的屏障,巴蜀就这样与世隔绝了。可是热情,乐观的巴蜀人却在这恶劣的环境中用他们勤劳的双手和无限的智慧造就了源远流长的巴蜀文化。

毋庸置疑的是,这深厚的文化底蕴是由千千万万人共同创造的,自古巴蜀地区人才辈出,上有诗仙李白,诗圣杜甫,才子苏轼等。他们为古巴蜀的文化打下了稳固的根基。后有朱德,张爱萍等人。他们在无一不在抗战中展现出巴蜀人刚强、英勇的特性。谁又能说巴蜀不是人才的摇篮呢?

几千年悠远的文化浸染了巴蜀、使它成为世界上最灿烂文明之一——三星堆文明的发源地。巴蜀人用勤劳编织了名扬四海的蜀绣、蜀锦。这里诞生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因此巴蜀在中国的商业地位也是举足轻重的。

在巴蜀发展正盛时,巴蜀人却没固步自封,闻名遐迩的茶马古道与丝绸之路连接了中亚、西亚甚至欧洲的繁华。中西方文化在这里开始碰撞融合,尽管这条道路曾经停止喧嚣,而巴蜀人创新、积极、开放的态度点燃了这条道路的热情,巴蜀文化在这枢纽带上绽放出属于自己的那份光芒。

今天,新的 一带一路让巴蜀重新站在了世界的焦点。哈萨克斯坦歌手迪玛希在成都游玩后,感叹道,自己被这流传千古的巴蜀文化所震撼,越发对中国的大地的喜爱;印度国宝级演员——阿米尔汗的成都之行,则向完美地向世界展示中西方文明的悠远绵长。自此,成都这个天府之国,在巴蜀辉煌上又添一笔。

中国是一个开放的国度,巴蜀更是代表,借一带一路之力,巴蜀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在再次融合,令巴蜀人兴奋使世界人愉悦,通过一带一路。让全世界看见了巴蜀宝地的奇丽与闪耀。让一带一路在中国大地上创造新的辉煌吧!

成语首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