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现代化发展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的“串联式”,而是“并联式”的过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是叠加发展的,要求不仅实现“衣食无忧”的物质富裕,更要实现“安居乐业”的精神富裕,推动协调发展。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式现代化始终重视物质文明的发展,牢牢把握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努力发展经济,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同时,党也将精神文明建设贯穿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以精神文明助推物质文明,进一步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魂聚力,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坚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进一步增强“四个自信”。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式现代化是人类现代化历史上恢弘独特的理论实践创新,不仅拓展了人类社会走向现代化的途径,而且在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同时作出了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贡献。
“中国式现代化”,是党的二十大极其重要的一个关键词。
现代化是一个世界范畴,也是一个历史概念。从狭义来说,它是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社会发展以工业文明为核心的现代文明的一种深刻的变革过程,特别是落后的农业国追赶先进的工业国的过程。从广义来说,它也是任何历史时代都存在的文明无限发展的过程。
“现代”的内容,很长历史时期,是以工业化为核心内容,但随着历史的发展、包括科学技术的发展,已经逐步增加了信息化、智能化、民主化、法治化等各项内容,未来时代,还必定会有新的要求。谁代表“现代”?都要视一定时代的实际情况而定。所谓现代化,实际上就是这样一个你追我赶、不断超越、无限发展、不断前进的广阔图景和漫长过程。
现代化是一个世界范围的运动过程,但世界是由不同种族、民族、国家、地区组成的。每个国家和民族都要向现代化前进,但每个国家和民族的情况千差万别。因此,现代化只能是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的统一,现代化没有统一的模式。每个国家都要从自己的实际出发,选择最适合自己的道路,建设具有自己特色的现代化。每个国家的现代化又不能脱离人类文明的大道。只要是现代化,就必然有许多共性和普遍的方式、标准及要求。如果关起门来自我封闭、自成一统,那就谈不上什么现代化,也不可能实现现代化。
早在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就强调,过去搞民主革命,要适合中国情况,走毛泽东开辟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现在搞建设,也要适合中国情况,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
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任务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当然我们建设的现代化必须是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实际的,我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上特别强调了5点”。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宣告:我们“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
党的二十大集中提出和强调了中国式现代化问题。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中国式现代化”出现了11次。
此前,习近平总书记和十九届六中全会所说的都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但二十大去掉了“道路”一词,直接称“中国式现代化”。
大会明确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大会认为:“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
大会对中国式现代化作出解读:“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
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五中全会上所说的5点,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展开指出: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我国十四亿多人口整体迈进现代化社会,规模超过现有发达国家人口的总和,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发展途径和推进方式也必然具有自己的特点。我们始终从国情出发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既不好高骛远,也不因循守旧,保持历史耐心,坚持稳中求进、循序渐进、持续推进。
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我们坚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着力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坚决防止两极分化。
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物质贫困不是社会主义,精神贫乏也不是社会主义。我们不断厚植现代化的物质基础,不断夯实人民幸福生活的物质条件,同时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传承中华文明,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无止境地向自然索取甚至破坏自然必然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我们坚持可持续发展,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我国不走一些国家通过战争、殖民、掠夺等方式实现现代化的老路,那种损人利己、充满血腥罪恶的老路给广大发展中国家人民带来深重苦难。我们坚定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文明进步的一边,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在坚定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中谋求自身发展,又以自身发展更好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
党的二十大指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对中国式现代化本质要求的这个概括,简洁凝练、内涵丰富,强调了坚持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要求,涵盖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奋斗目标,也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意义和世界贡献。
“中国式现代化”是进行时而不是完成时,实现第二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任重而道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落实共享发展是一门大学问。”、“共享发展”是发展基础上的共享,与共享规导下的发展的辩证统一;共同富裕不等于平均富裕,也不等于同时富裕,不能一蹴而就,需要久久为功。
当前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直面我国的贫富差距和不平等问题,让共享发展共同富裕成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长期化的“中心课题”。
首先要做好“驾驭资本”的“大学问”。坚持基本经济制度、分配制度不动摇的前提下,整体推进财税、金融、收入、房地产、社保、教育、人口、医疗、慈善等制度改革,推进化解贫富差距问题的制度设计,充分发挥二次分配和三次分配的作用,加强兜底性普惠性民生保障,发展社会慈善事业。其次要做好协调发展和“乡村振兴”的“大学问”。
促进城乡、区域、行业协调发展,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乡村振兴,解决共同富裕的短板。最后要做好“示范引领”的“大学问”。共享发展共同富裕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宏大课题,要推进浙江“共同富裕示范区”和上海浦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建设,探索实现共同富裕和现代化引领的制度设计和实践路径。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关系。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就充满了机遇和希望,反之,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就面临挑战和灾难。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制度体制无法有效平衡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矛盾,难以克服资本在逐利动机驱使下为谋求个人利益最大化而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掠夺和破坏,这是物质文明与生态文明相脱节、人与自然不和谐的重要制度原因。西方现代化道路的深刻教训是:一个仅仅以个人利益最大化为追求目标的社会,是不可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
中国式现代化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自然价值和增值自然资本,就是保护经济社会发展潜力和后劲,使绿水青山持续发挥生态效益和经济社会效益。”我们党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新认识,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物质文明与生态文明相统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过去十年,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们党着力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着力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大大提高绿色生态财富价值的创造和积累;着力推进资源全面节约和循环利用,实现生产系统和生活系统循环链接,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开展创建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和绿色出行等行动;着力建立绿色生产和消费的法律制度和政策导向,用制度和政策严格规范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行为,推动绿色发展方式的形成和建立。经过长期持续的努力奋斗,我国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更加健全,绿色、循环、低碳发展迈出坚实步伐,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我们的祖国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