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坚定文化自信、扛起新的文化使命党委研讨讲话材料3篇(坚定文化自信心得体会)

坚定文化自信、扛起新的文化使命党委研讨讲话材料3篇(坚定文化自信心得体会)


坚定文化自信、扛起新的文化使命党委研讨讲话材料1

  连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在我省各界持续引发热烈反响。大家一致认为,讲话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战略高度,对中华文化传承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作了全面系统深入阐述,为坚定文化自信自强,扎实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大家纷纷表示,要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不断深化对文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

  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

  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省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办公室干部王家富说,青海各族人民共同创造出的优秀文化璀璨夺目,是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人大教科文卫工作担负着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职责。我们要立足青海文化沃土,发挥人大履职优势,切实担当使命、奋发有为,把文化发展要求和全省人民的文化生活需求有机贯通起来,持续用心用力推进青海新文化建设,使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在青海大地生根开花,结出累累硕果。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深刻总结历史、深刻总结经验、深刻揭示规律,总结提炼了中华文明具有的突出特性。”省政协退休干部王心岳说,全省广大干部群众必须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传承发展各民族优秀文化,不断深化对文化建设规律性的认识,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作出新的贡献。

  青唐城遗址、凤凰台……“凤台何日凤来游,凤自高飞云自留。羌笛一声吹不落,纤纤新月挂山头。”一座座古遗址、一首首优美的诗词流传至今,述说着南滩地区悠久的历史文化。“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进一步激活南滩文化的生命力,把它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结合起来,鼓舞辖区居民群众取得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更大成就。”西宁市城中区南滩街道党工委书记谢永涛说。

  不断深化对文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用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引领文化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

  “作为一名长期从事文化研究的科研工作者,听了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后,我备受鼓舞,深感振奋。”省政协委员、省社会科学院文史研究所研究员胡芳说,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我们的文化研究工作提供了新的思想指引与行动指南。我们要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围绕青海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的主题主线,讲好新时代的青海文化传承发展故事,做好青海文化的塑形提神铸魂研究工作,为现代化新青海建设贡献文化力量与智慧。

  互助土族自治县文体旅游局副局长刘应军说,传统文化是国家的根脉,民族的血脉。作为基层文化工作者,我们将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始终坚守保护的初心、传承的责任,在互助土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保护框架内,做深做实非遗项目的保护工作,让区域内文化生态可持续发展,深度融合旅游、文化产业,凝炼传统文化教育教化功能,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实现伟大中国梦贡献基层文化力量。

  西宁市湟中区田家寨镇党委副书记、镇长季军表示,将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继续坚持“五抓五促”工作法,大抓文化育民、文化兴民、文化富民、文化惠民、文化乐民五项举措,深入发掘乡村传统文化优势,不断促进传统文化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

  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守正创新,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

  省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办公室四级调研员祁婧说:“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为我们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了思想和行动指南,作为省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一名工作人员,在今后的工作中,要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不断深化对文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以发扬和传承我省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为促进我省文旅资源融合功能再提升、价值再挖掘,打造我省独有文化品牌发出政协好声音。”

  “社区文化是社区居民素质的灵魂,作为基层文化工作者,我们将以‘打造最美文化空间,提供最优文化服务’为宗旨,在优化文化基础设施布局、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上持续发力,通过加强组织领导、彰显文化情怀、讲好虎台故事、做好保护传承、合理活化利用等手段,把更多的‘精神食粮’送给社区群众,进一步满足居民群众多元精神文化需求,推动辖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再上新台阶。”西宁市城西区虎台街道工作人员徐志涛说。

  西宁市城中区南川东路兴旺社区党委书记杨金花表示,兴旺社区是“三线建设”集中地,辖区汽车制造厂、齿轮厂、机床锻造厂的建设构成了兴旺社区多元的“三线文化”内涵,将挖掘利用好“三线建设”的历史资料和文化展品,在社区内打造还原“三线企业”的历史,并邀请企业老职工作为文化传承者为党员群众讲好“三线故事”,引导党员群众牢记初心使命,听清历史的回响,汲取奋进的力量,在文化传承与发展创造中“走在前、作表率”。

坚定文化自信、扛起新的文化使命党委研讨讲话材料2

  同志们,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强调“要坚定文化自信、担当使命、奋发有为,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总书记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战略高度,对中华文化传承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作了全面系统深入阐述。结合主题教育计划安排,今天我以“坚定文化自信”为题上一堂课,和大家分享交流学习体会。

  一、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意义

  党的二十大确立的全党全社会共同奋斗的重要思想基础之一,就是要坚定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这“四个自信”。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就是说,一个国家的历史及其记忆,积淀在文化中;一个民族的生命力及其韧劲,聚集在文化中;一个事业的前途命运,蕴含在文化中。说到底,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具体地说,马克思主义的力量不在于标新立异,而在于努力回答人类先进思想提出的问题,在解决现实问题的探索中推进人类文明的进步。从这个意义上说,马克思主义是人类一切优秀文化传统的真正继承者和发扬光大者。正如列宁指出的那样:“马克思主义同‘宗派主义’毫无相似之处,它绝不是离开世界文明发展大道而产生的一种故步自封、僵化不变的学说。恰恰相反,马克思的全部天才正是在于他回答了人类先进思想已经提出的种种问题。”也正如毛泽东指出的,从实质上说,共产主义就是对于中国历代先贤矢志追求的“大同”世界的科学回答,这就是:“经过人民共和国到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到达阶级的消灭和世界的大同。康有为写了《大同书》,他没有也不可能找到一条到达大同的路。”所以,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自信追溯到中国五千多年的优秀文化传统,充分证明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伟业和共产主义事业的内在一致,充分显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深厚历史底蕴。站立在九百六十多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吸吮着五千多年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拥有十三亿多中国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们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无比广阔的时代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动力。

  二、正确全面深入认识文化自信

  现在一些人对我们的“四个自信”做了尤其是“文化自信”进行歪曲性解读,敌对意识形态更是把文化自信视为对前三个自信的颠覆,借口繁荣文化、活跃学术而把文化与意识形态化加以割裂,宣扬个人主义人生观、价值观,诱惑迷恋西方所谓的自由民主制度,抗拒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试图通过非意识形态化颠覆党对意识形态的领导权。所以,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自觉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文化自信是前三个自信合乎逻辑的延伸,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日臻完善的必然结果。“四个自信”是平列关系,各有侧重、互不替代,但又相互呼应、浑然一体。这就是说,文化自信绝不是对前三个自信的取代,更不是对于前三个自信的颠覆。敌对意识形态企图动摇“四个自信”的重要手法,就是把文化自信和其它三个自信对立起来,将其歪曲为其它三个自信“失效”后的“救场”。这种罔顾事实的捏造,目的就是唱衰中国,阻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劲发展势头,但这注定是徒劳的。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懈奋斗,推动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进入世界前列,推动我国国际地位实现前所未有的提升,党的面貌、国家的面貌、人民的面貌、军队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中华民族正以崭新姿态屹立于世界的东方。这正是我们坚定“四个自信”的深厚根基,是任何力量都打不破的。

  三、如何做到坚定“文化自信”

  一是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容涵盖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文化建设等方方面面,构成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是我们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和实现伟大梦想的出发点,也是我们在今天实现所有理论创新的基本遵循。我们要坚持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知原义,全面学习领悟党的创新理论蕴含的科学体系、精髓要义、实践要求,全面把握这一重要思想的世界观、方法论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不断提升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切实做到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二是旗帜鲜明地抵制错误观点。错误观点在性质上有区别,反对抵制错误观点则是无禁区。面对复杂多变的局面,必须有更加深入细致的应对,这是我们今天开展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的保障。要高度警惕力图动摇、颠覆我们文化自信以及我们共同奋斗思想基础的各种倾向,不管何种性质的错误观点,都不能听之任之,而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和抵制。即便是错误的学术观点,如果不加以反对和抵制,正确的学术观点就不能真正发展壮大。“真理是跟谬误相比较,并且同它作斗争发展起来的”对于事关政治原则的重大是非,必须彻底澄清、坚决斗争、毫不退让。三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是坚定文化自信的基本方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很重要,是思想道德方面的基本社会规范。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打牢全社会共同奋斗思想基础的重要方面。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是为了更好地协调在核心价值培育方面的先进性和广泛性的内在统一,更好地协调意识形态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内在关系,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坚持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吸收优秀外来文化,不断引导全社会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不断增强党对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

  同志们,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我们要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不断深化对文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坚定文化自信、扛起新的文化使命党委研讨讲话材料3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文化自信是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基石,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的源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大学教育应该服务于国家战略,人才培养应该满足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需求。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新时代大学生的使命是为中国式现代化贡献自己应有的力量,同时积极参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要想完成这一使命,大学教育需要帮助学生开阔眼界、提升格局,培养其担当精神,涵养其家国情怀。学生家国情怀的培育可以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及中国文化的传播这四个维度开展。

  第一,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根。作为一种深层的文化心理密码和重要的精神力量,“家国情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之一,是主体对共同体的一种认同,并促使其发展的思想和理念,其基本内涵包括家国同构、共同体意识和仁爱之情。自古以来,在中国人心中家与国就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国之不存,家将焉附”,家与国休戚与共,个人命运与民族存亡息息相关。家是国之根本,国是家之主干;国是大家,家是小家,只有“大家”富强才有“小家”幸福。经过千百年的传承,家国情怀早已根植于中国人的内心深处,是中华民族最稳定的根基。培育新时代的大学生,一方面要让他们放眼全球,学习和借鉴国外优秀文化,但另一方面不能数典忘祖,要教会他们批判性思考不同文化的异同,了解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了解中华民族的起源和发展,了解文化传承的意义和价值,从内心深处认同和热爱我们的文化和国家,进而获得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现在各门学科都在大力提倡课程思政,其目的之一也正是培养这种积极的人生观,因为它最终会成为我们实现民族复兴的强大动力。

  第二,在红色革命文化中铸魂。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发源地之一,被誉为“文明的摇篮”,悠悠岁月铸就了辉煌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但这并不是我们文化的全部。我们党领导人民经历过长期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在纷繁复杂的斗争过程中孕育了X精神、X精神、X精神等一系列宝贵的革命精神财富,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红色革命文化,这正是党和人民自身奋斗的真实记录。生活在和平年代的当代大学生,不应忘记也绝不能忘记正是革命文化为我们渡过一道道难关取得一个个胜利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持。在不同课程中,教师应善于结合本学科发展历史,挖掘这些红色文化元素,尽管时代背景不同,但这些不朽的红色文化中孕育着家国情怀之魂,让身处不同时代的青年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大义而贡献毕生精力。当代大学生只有深刻领悟这些文化因子,才能让其在内心生根,不断滋养自己的身心,从而在新时代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第三,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凝聚力量。家国情怀在现代社会体现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这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是这些优秀文化在当今社会的体现,它是一种凝聚人心、汇聚民力的强大力量。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我国发展面临新的战略机遇。”在机遇和挑战面前,大学生首先需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中心,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文化方向的深层要素。这些价值观源于我们的日常生活,来源于我们身边一个个平凡的人,一件件平凡的事。青年学生通过学习身边这些人和事,会渐渐从内心涌起对家国的认同感,只有内心认同才能自觉践行,才能够润物细无声地影响大学生的日常行为,从典型人物和事迹中获取力量,激励自己不断奋发前进。

  第四,在传播中华文明、讲好中国故事中培养能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青年学生应尽之责,也是家国情怀的能力体现。因为热爱这片热土,所以愿意向世界展示它的美好。但是,如何在纷繁复杂的环境中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如何提炼和展示中华文明的文化精髓,如何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这些都是摆在青年学生面前的一系列课题。要解决好这些课题,不仅需要学生有扎实的专业功底,同时,跨文化能力、语言能力、思维能力等也必不可少。

  家国情怀作为一种文化价值取向,是大学生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只具有专业能力的大学生还不是国家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只有具备了家国情怀,才可以称得上是国家真正需要的德才兼备的高端人才。在培养学生家国情怀时,我们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先进文化融为一体,将其中蕴含的丰富家国情怀价值元素传授给学生,使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切实发挥课程思政在不同课程中文化育人的功效。

成语首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