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

李鸿章(1823年2月15日—1901年11月7日),晚清名臣,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安徽合肥人,世人多尊称李中堂,亦称李合肥,本名章铜,字渐甫或子黻,号少荃(泉),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谥文忠。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视其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慈禧太后视其为“再造玄黄之人”,著有《李文忠公全集》。与曾国藩、张之洞、左宗棠并称为“中兴四大名臣”,与俾斯麦、格兰特并称为“十九世纪世界三大伟人”。 李鸿章的诗文(37篇)

(0)

轶事典故

  1896年李访英(实为访美),受到热情款待,李用手抓鸡,大家愕然,出于尊重,也学样。从此,英国人吃鸡不必拘泥于刀叉。同时,天天西餐使李无胃口。于是他让厨师将西餐的原料和蔬菜和在一起,烧成了一锅大杂烩。扑鼻香味使英国官员们馋涎欲滴,忙打听是什么菜?答曰杂碎。李示意他们尽情享用,结果一个个赞不绝口。据说后来饭店的菜单上就有了“李鸿章杂碎”。

  这说明每个民族和国家都有自己的文化传统和风俗礼仪,无高下之分。李鸿章作为一个中国使臣,在桀骜不驯的日不落帝国人面前,没有卑躬屈膝,而是巧妙地宣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饮食文化。而影响至今,不得不说他有着强烈的民族观念。

主要成就

书法造诣

  人们在评述李鸿章功过是非的同时,逐步注意到了他的书法艺术,通过其存世的大量墨迹,我们看到了他书法的非凡功底。但很少有人提及他是位素养颇高的文化人,更是位造诣甚深的晚清书法家。

  李鸿章扇面在不方不正的扇面上,布局有序,字字和谐于一体,美若一粒粒生动活泼的珍珠在跳跃,行行有度,疏而不乱。览之让人心旷神怡,赏心悦目,不失为一篇书法高品佳作,显示出李鸿章的书法造诣之深。

藏书成就

  李鸿章从政之余,喜欢收藏图书。在上海寓居丁香花园,有“望云草堂”藏书处。咸丰十年(1860)在上海镇压小刀会起义时,经常光顾著名藏书家郁松年的藏书楼“宜稼堂”,郁氏曾奉送多部珍籍给他。去世后,其藏书归于李经迈继承,其珍贵版本于抗日战争中经“汉文渊”书肆主人出售不少。其余藏书在1940年由其孙李国超捐献给震旦大学图书馆,计18000册。其中有《李文忠公全集》100册,内分奏稿、朋僚函稿、译著函稿、教堂函稿、海军函稿及电稿等。其余为政书、兵书、方志、科技图书及历代名人年谱等,抄本有《柔远全书》,藏书交至震旦大学后,校方为之设有“合肥李氏望云草堂藏书”专室,又称“李氏文库”,以特制雕镂精美的西式书柜贮藏。该馆在《震旦杂志》撰文介绍藏书捐赠之事。1949年以后,震旦大学图书馆藏书随院系调整归入复旦大学图书馆及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其中李氏藏书归入复旦大学图书馆收藏。

人物生平

展开阅读全文 ∨

评价

展开阅读全文 ∨

生自湘西葬邗北,昙花一霎总因缘。魂归楚水应无路,夜夜春山叫杜鹃。

(0)

间关杖策夕阳红,录录平原十九中。春茧吐丝偏自缚,冻蝇钻纸总难通。

筹边无术追王朴,从事多材尽马忠。旧雨开樽重聚首,未妨磨蝎命终穷。

(0)

日盼灵台振旅归,羽书十道疾如飞。楼船夜月江涛咽,铸骑秋风塞草肥。

列郡纵横纷窟穴,数番徵调厌旌旂。玉关徒有刀环约,虮虱年年满战衣。

(0)

元气鸿濛二百秋,潢池养寇孰贻忧。擎天才力云中翼,浮世功名水上沤。

巢幕但闻嬉燕雀,农田那得劝鸤鸠。军前乞写监门画,呼吁民劳庶小休。

(0)

岷峨东下数千里,吴楚中分此一拳。楼阁高低嵌竹外,湖山左右赴檐前。

春风春雨妆台黯,江北江南画稿悬。绝顶俯临尘世小,便骑黄鹄挟飞仙。

(0)

山气濛濛带雨昏,江潮滚滚挟雷奔。估樯簇笋滩头聚,野市编茅劫后存。

愁似云痕浓不减,寒凭酒力醉难温。却怜渔艇全家住,一叶凌波笑语喧。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