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下征虏亭

夜下征虏亭朗读

船下广陵去,月明征虏亭。

山花如绣颊,江火似流萤。

译文

小舟朝广陵驶去,明月照着征虏亭。远望山花如美丽的绣颊,江上渔火像点点的流萤。

注释

征虏亭:东晋时征虏将军谢石所建,故址在今江苏省南京市南郊。

广陵:郡名,在今江苏省扬州市一带。

绣颊(jiá):涂过胭脂的女子面颊,色如锦绣,因称绣颊。亦称“绣面”,或“花面”。一说绣颊疑为批颊,即戴胜鸟。这里借喻岸上山花的娇艳。

江火:江上的渔火。江,咸本、玉本、郭本、朱本俱作”红“。刘本注云:江,今本作红,江字为胜。流萤:飞动的萤火虫。

夜下征虏亭创作背景

  据《建康志》记载,征虏亭在石头坞,建于东晋,是金陵的一大名胜。此亭居山临江,风景佳丽。李白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暮春由此登舟,往游广陵,即兴写下此诗。

参考资料:

1、何庆善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336 .

  此诗开头“船下广陵去,月明征虏亭”两句写诗人坐在小舟上回首仰望征虏亭,只见那高高的古亭在月光映照下,格外轮廓分明。

  第三句:“山花如绣颊。”唐人风俗,少女妆饰面颊,称“绣颊”。白居易有诗云:“绣面谁家婢,鸦头几岁女。”刘禹锡亦有诗云:“花面丫头十三四,春来绰约向人扶。”李白是以“绣颊”代称少女,以之形容山花。这句诗是说,那征虏亭畔的丛丛山花,在朦胧的月色下,绰约多姿,好像一群天真烂漫的少女,伫立江头,为诗人依依送别。

  第四句:“江火似流萤。”意思是说,那江上的渔火和江中倒映的万家灯火,星星点点,闪闪烁烁,迷迷茫茫,像无数萤火虫飞来飞去。

  全诗描绘了一幅令人心醉的春江花月夜景图:岸上山花绰约多情,江上火点迷离奇幻;古亭静立于上,小舟轻摇于下,皓月临空,波光滟滟。诗人热爱祖国山河的美好感情和出游的喜悦,都从画面中显现出来。

  这首小诗写景简洁明快,近乎速写。李白善于从动的状态中捕捉形象,聚精积萃,抓住客观景物在特定环境下所显示出的特有神态,以极简练的线条,迅速地勾勒出来,虽寥寥数笔,而逼真传神。如诗中的船、亭、山花、江火,都以月为背景,突出诸多景物在月光笼罩下所特有的朦胧美,唤起人的美感。

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享年61岁。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

李白朗读
()

猜你喜欢

巢余太古雪,人有正始风。

头如雪絮白,面作春桃红。

()

残英蝶梦寒。晓被莺呼煖。山光林影换、东风缓。飞红逐水,寂寞无人管。

绣帘慵未轴,却被杨花巧穿。特恁柔款。

()

如今真个飘零惯。不成还作飘零怨。何物是飘零。西山无尽青。

一天飞霰雪。忽见青山百。可惜瘦形骸。寒衣未剪裁。

()

原是道傍半间屋,自君到此足优游。纵令野月长相接,不得僧来也不幽。

()

众圣演世教,金仙独圆成。徒缘异形范,乃复遭讥评。

幽居览物化,且复究吾形。捐书守寂寞,万化归无生。

()

风尘惯适旅怀宽,去住知君随遇安。临镜读来花共笑,背镫展处月同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