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城吹角水茫茫,曲引边声怨思长。
惊起暮天沙上雁,海门斜去两三行。
润州听暮角。唐代。李涉。 江城吹角水茫茫,曲引边声怨思长。惊起暮天沙上雁,海门斜去两三行。
号角声在润州的上空回荡,江水茫茫。那号角吹的是边塞歌曲,慷慨悲凉,行人听到此曲,仿佛听到了戍边将士思乡而不得归的长长哀怨声。
听到这哀怨的号角声,沙滩上的那群大雁像受惊似的突然飞起,排列成两三行沿海门朝远方飞去。
润州:即今江苏镇江。角:古代军中乐器,所吹多为边塞曲,有铜角、画角等。
江城:临江之城,即润州。《全唐诗》校:一作“孤城”。
曲引边声:《全唐诗》校:一作“风引胡笳”。
海门:地名,在润州城外。《镇江府志》:“焦山东北有二岛对峙,谓之海门。”
参考资料:
1、彭定求 等.全唐诗(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1211
2、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382
唐文宗(公元827年―840年在位)时,李涉曾因事流放康州(治所在今广东德庆),此诗很可能是作于贬谪途中。诗题一作《晚泊润州闻角》,与此题恰成补充,说明此诗是羁旅水途之作。
这首绝句,是李涉很有名的即景抒情之作,写得气势苍凉,意境高远,通俗凝炼,耐人寻味。
这里虽然是写耳闻目睹景象,但字里行间,都使人感到一个忧愤满怀的诗人影子。
他伫立船头,眼望着茫茫江面,耳听着城头传来悠扬悲切的边地乐调。大凡羁途之士,虽非边地戍卒,总有异地思归之情。在这一点上,他们的感情是相通的。因而,一闻边地乐声,便立刻引起诗人的共鸣,勾起他思乡归里的绵绵情思。在这里,诗人巧妙地借助于边声的幽怨之长和江流的悠长,从形、声两个方面着笔,将抽象的心中的思归之情,作了形象具体的刻画。
暮角声起。江边沙滩上的鸿雁惊起,而飞向了远方。乍看,像是实景的描写,但仔细品味,这正是诗人有家不得归,而且天涯海角、越走越远的真实写照。诗人家居洛阳,方向在润州的西北;而惊雁是向南,越飞越远。莫说归里,就是连借飞雁而通家书的指望也没有。“惊起”二字,不言“己”而言雁,是所谓不犯正位的写法。写雁的受惊远飞,实际上也兼含了诗人当时“不虞”的遭际。
这首诗,写得意态自然,寓情于景。乍读,作品好像完全是按照事物的原貌来写的,细细体味,字字句句都见匠心。诗人选择了生活中最典型最突出的物象,寥寥数笔,便描绘出给人印象极深的一幅画卷:江边的城市、浩渺的江水和惊飞的鸿雁,而画外则传来悲凉的画角声。在每一物象之中,都使人深深地感受到诗人的哀情和跳动着的脉情,情思含蓄,寄慨深远。
李涉(约806年前后在世),唐代诗人。字不详,自号清溪子,洛(今河南洛阳)人。早岁客梁园,逢兵乱,避地南方,与弟李渤同隐庐山香炉峰下。后出山作幕僚。宪宗时,曾任太子通事舍人。不久,贬为峡州(今湖北宜昌)司仓参军,在峡中蹭蹬十年,遇赦放还,复归洛阳,隐于少室。文宗大和(827-835)中,任国子博士,世称“李博士”。著有《李涉诗》一卷。存词六首。 ...
李涉。 李涉(约806年前后在世),唐代诗人。字不详,自号清溪子,洛(今河南洛阳)人。早岁客梁园,逢兵乱,避地南方,与弟李渤同隐庐山香炉峰下。后出山作幕僚。宪宗时,曾任太子通事舍人。不久,贬为峡州(今湖北宜昌)司仓参军,在峡中蹭蹬十年,遇赦放还,复归洛阳,隐于少室。文宗大和(827-835)中,任国子博士,世称“李博士”。著有《李涉诗》一卷。存词六首。
送裴光世赴举。宋代。强至。 光世出门头懒回,身将西去犯斗魁。风云自系鹏鹄健,里道正为骅骝开。忆初乡赋选主司,数州侧脑听外台。一朝吾乡腾荐口,姓名喜得丁与裴,笔摇试席动千指,匠精反愧木尽材。六人既拔里中杰,黑白自可消怨猜。君名稍稍近人底,岂是天意激后来。主司南宫顷第一,又尝礼部预拣才。颇伤辞律变新进,怪僻一鼓波遂颓。既而移书六人者,历数齐弊有可哀。且言文章贵体要,试格尤要合准裁。六人既拜主司教,青云捷路知力推。方今最曰场屋公,实艺可进那用媒。君胸二纪富珍蕴,每向纸上挥琼瑰。挂名省壁定显赫,续取科第仍崔嵬。明年跃马游街尘,请君饮乾临别杯。
拟古八首 其七。宋代。朱熹。 夫君沧海至,赠我一箧珠。谁言君行近,南北万里馀。结作同心花,缀在红罗襦。双垂合欢带,丽服眷微躯。为君一起舞,君情定何如。
过束河同和书香、木秀元龙潭小酌即事。清代。牛焘。 携酒壕梁上,班荆野趣饶。鸟枝花自落,蛇蔓叶初□。□□□□水,灵山秋药苗。年来深契阔,于此共逍遥。
别锦儿(及第后出京,别锦儿与蜀妓)。唐代。韩偓。 一尺红绡一首诗,赠君相别两相思。画眉今日空留语,解佩他年更可期。临去莫论交颈意,清歌休著断肠词。出门何事休惆怅,曾梦良人折桂枝。
怀仙。唐代。王勃。 鹤岑有奇径,麟洲富仙家。紫泉漱珠液,玄岩列丹葩。常希披尘网,眇然登云车。鸾情极霄汉,凤想疲烟霞。道存蓬瀛近,意惬朝市赊。无为坐惆怅,虚此江上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