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蕉隐隐窗纱,朱帘小小人家曲,绿柳匆匆去马。断桥西下,满湖烟雨愁花。
天净沙·湖上送别。元代。张可久。 红蕉隐隐窗纱,朱帘小小人家曲,绿柳匆匆去马。断桥西下,满湖烟雨愁花。
红色的芭蕉花照映着隐隐约约的窗纱,朱红色的门帘是个小门小户的人家。绿色柳树下一位公子骑着一匹马,正在匆匆离开这户人家在断桥西边便是白堤,满湖的蒙蒙细雨笼罩着忧愁的花。
天净沙:曲牌名,属越调。又名“塞上秋”,共二十八字。
红蕉:红色的芭蕉花。
朱帘:朱红色的门帘。
断桥:在浙江杭州西湖白堤上。原名保佑桥,唐时称断桥。
此曲乃杭州西湖断桥送别之作。作者久住杭州,西湖题咏甚多。既为送别。自是要写离愁别绪。但作者并未直接抒发,而是寄情于景,以景渲染。
参考资料:
1、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元曲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1224
2、贺新辉.元曲名篇赏析.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2007:483
首二句先写送者与行者所居环境幽雅安适。“红蕉隐隐窗纱,朱帘小小人家曲。”暗示出这是一对情侣之间的送别,实际是作者的情侣送他。红蕉花的色彩隐隐约约地映在窗纱上,小巧幽雅的宅院,门上挂着朱红色的门帘,这是多么宁静清幽的环境.这是离开人叫头看到的情景。“红蕉”多被文士比喻为美女,白居易在《东亭闲望》诗中说:“绿桂为佳客,红蕉当美人。”而这里的红蕉在隐隐纱窗里,是否就是美人。“朱帘小小人家”,娴静幽雅的小院小户,却充满一种甜情蜜意的感觉,也是离人眼中所见,那几分眷恋之情就在这种氛围里。
三、四句写行色匆匆,没有思想准备,且又是在断桥分手,更加令人伤心。此是以动景映衬别愁。一对情侣就在这样的环境中依依不舍地分手了。行人骑着马在杨柳掩映的路上匆匆离去,佳人在注目远送,挥手致意,依依惜别。行人在断桥西面的白堤上离开这个令人缱绻温馨的所在,这里曾经留下那么多美好的记忆。
结末一句,移情于物,以满湖烟雨和含愁之花,将离愁别绪物我融一。“满湖烟雨愁花。”这时,整个湖面被蒙蒙的烟雨所笼罩,湖面上到处是充满忧伤而含泪的荷花。这一句以景托情,迷蒙的景物与迷茫的情思相统一,构成一幅凄迷的意境,风情旖旎,风情无限。同时又与开头“红蕉”照映,的确含蓄蕴藉,深得小令三味。
这首小令艺术表现上很有特色。作者写离别,但送别之人是谁,始终没有露面,只以红蕉、朱帘、愁花暗示送人之人是一位女子,送别是其一对情侣之间的相送。作者没有一句言情,却通过小小人家之美,西湖烟雨之愁,尤其是含愁之花,将缠绵悱恻之爱,依依不舍之情都表现出来。是借景抒情之典范佳篇。
张可久(约1270~1348以后)字小山(一说名伯远,字可久,号小山)(《尧山堂外纪》);一说名张可久肖像(林晋生作)可久,字伯远,号小山(《词综》);又一说字仲远,号小山(《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庆元(治所在今浙江宁波鄞县)人,元朝重要散曲家,剧作家,与乔吉并称“双壁”,与张养浩合为“二张”。 ...
张可久。 张可久(约1270~1348以后)字小山(一说名伯远,字可久,号小山)(《尧山堂外纪》);一说名张可久肖像(林晋生作)可久,字伯远,号小山(《词综》);又一说字仲远,号小山(《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庆元(治所在今浙江宁波鄞县)人,元朝重要散曲家,剧作家,与乔吉并称“双壁”,与张养浩合为“二张”。
咏史十一首 其六。唐代。李华。 汉时征百粤,杨仆将楼船。幕府功未立,江湖已骚然。岛夷非敢乱,政暴地仍偏。得罪因怀璧,防身辄控弦。三军求裂土,万里讵闻天。魏阙心犹在,旗门首已悬。如何得良吏,一为制方圆。
送汤西崖归西泠。清代。陈锡嘏。 马蹄经岁踏京华,忽逐征鸿去路赊。何物关心归思急,孤山开遍早梅花。
春日病起。宋代。释文珦。 暮景交朋尽,何人问死生。卧於蜗室底,看得鹊巢成。缘绝门常静,心空疾渐平。又思扶杖出,溪上听泉声。
龙江馆舍。元代。黄庚。 幽栖俗事不相关,家在青松翠竹间。绕屋四围都是水,隔林一片不多山。诗篇陶写清秋景,书册消磨白日间。门外沙鸥如旧识,忘机飞去又飞还。
家有含笑花开因成三首。宋代。李吕。 山花弄春妍,紫雾巧映带。凝羞香乍吐,颦蹙有余态。芍药畏阳艳,愁红争敛黛。幽姿小嫣然,已复倾下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