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色江声共寂寥,十三陵树晚萧萧。
中原事业如江左,芳草何须怨六朝。
秣陵怀古。清代。纳兰性德。 山色江声共寂寥,十三陵树晚萧萧。中原事业如江左,芳草何须怨六朝。
山的景色同江水的声音都已寂寥,十三陵中树木在晚风中萧萧作响。
中原的事业与江左政权一样腐朽,芳草何必为六朝的旧事而感伤呢?
秣(mò)陵:金陵,即南京。
山色:钟山的景色。江声:长江的水声。
十三陵:明代十三个皇帝(从明成祖至崇祯帝)陵墓的总称。萧萧:此处状风声。
中原事业:指迁都后的明王朝。江左:建都南京的几个政权。
六朝:指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六个朝代。
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纳兰性德作为御前侍卫随康熙帝离京南巡,十月至江宁(即南京),康熙帝祭祀明孝陵。贵族出身的纳兰性德触景生情,从统治者的角度,写出了这首怀古诗。
参考资料:
1、毋永利.《古诗观止》.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12年9月:第429页
秣陵怀古,光看题目,似乎还是传统诗词中对六朝兴亡的感慨吟咏。可纳兰性德不然,他围绕明朝开国建都于金陵,后来统治全国,迁都北京,最终仍落得个覆灭的命运展开议论。
诗的前两句是借景抒情。“山色江声共寂寥”,秦淮自古繁华地,这里江山险要,有虎踞龙盘之势。可是如今南京钟山的美景、长江的水声都归于寂静,呈现一片凄凉的景象。诗人眼前是秣陵,但思绪所及,却是对千里之外的北京郊外的“十三陵树晚萧萧”的联想,晚风吹过明皇陵,只有树叶微微作响,两者同样都是一片萧索的境况。“中原事业如江左”,这句将全诗主旨直接揭开:曾经统治全国的明朝政权,即所谓的“中原事业”,与历史上偏安于长江下游以东的六朝、也包括南明小朝廷这些所谓的“江左”政权没有什么区别。它们都是那样腐朽黑暗,荒淫逸乐,民不聊生,都是一再地重蹈历史的覆辙。一个“如”字,将看似对立的“中原”与“江左”等同了起来。这就顺理成章地得出结论:“芳草何须怨六朝”。以“芳草”来咏叹六朝衰亡的诗词从来就有很多,如韦庄《台城》:“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王安石《桂枝香》“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芳草凝绿”等皆是。纳兰性德感叹人们何必总以芳草来感伤六朝的消亡,后来的朝代更替不也都是如此。可见,在他眼里,清朝取代明朝是顺应历史发展的。
整首诗的描写在空间和时间上的跨度很大,纵横万里,上下千年,虚实相映,写景和议论相结合,寓兴亡于山色夕阳、江涛草树之中,以更广阔的历史视野来看待世事的沧桑变化,突破了前人金陵怀古之作的旧框架。
纳兰性德(1655-1685),满洲人,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词人之一。其诗词“纳兰词”在清代以至整个中国词坛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在中国文学史上也占有光采夺目的一席。他生活于满汉融合时期,其贵族家庭兴衰具有关联于王朝国事的典型性。虽侍从帝王,却向往经历平淡。特殊的生活环境背景,加之个人的超逸才华,使其诗词创作呈现出独特的个性和鲜明的艺术风格。流传至今的《木兰花令·拟古决绝词》——“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富于意境,是其众多代表作之一。 ...
纳兰性德。 纳兰性德(1655-1685),满洲人,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词人之一。其诗词“纳兰词”在清代以至整个中国词坛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在中国文学史上也占有光采夺目的一席。他生活于满汉融合时期,其贵族家庭兴衰具有关联于王朝国事的典型性。虽侍从帝王,却向往经历平淡。特殊的生活环境背景,加之个人的超逸才华,使其诗词创作呈现出独特的个性和鲜明的艺术风格。流传至今的《木兰花令·拟古决绝词》——“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富于意境,是其众多代表作之一。
五和 其一。宋代。刘克庄。 雾扫山如泼黛浓,一开口笑古难逢。斩新种柳辋川水,火急移莲玉井峰。甚爱名花当辇致,远求佳果莫函封。人生惟有田园乐,未可轻将仕易农。
折杨柳五首。宋代。曹勋。 君去霏霏雪满衣,思君杨柳正依依。新来又得征人信,君去交河尚未归。
荷鹭图为薛御史作。明代。李东阳。 秋山泬寥秋水阔,一夜天风起蘋末。万籁凋馀锦树空,繁花落尽红衣脱。鵁鶄鸂鶒俱无声,沙边白鹭如有情。幽禽相呼落日暝,尺鲤下避寒潭清。寒潭直下几千尺,落羽回波共萧瑟。独立遥怜海屿青,低飞不碍江云白。诗家画格还相宜,却忆江南初见时。雍陶池上风雨集,摩诘田中烟火迟。吾生颇似巢笼鸟,十年尘土长安道。万里沧浪一片秋,安得閒身此中老。
赠玛瑙山禅者(一作赠玛瑙禅师归京)。唐代。方干。 芿草不停兽,因师山更灵。村林朝乞食,风雨夜开扃。井味兼松粉,云根着净瓶。尘劳如醉梦,对此暂能醒。
冷署。清代。邱晋成。 冷署面城堞,南山绿到门。塔孤时见影,市远不闻喧。才匪邱希范,官同郑广文。晚来聊痛饮,帘外有霜痕。
春欲暮雪作不已简子新。宋代。家铉翁。 和平心事春三月,淡泊生涯水一杯。老矣只余归梦在,世间万事付心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