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缕曲·咏白海棠

金缕曲·咏白海棠朗读

洞户深深掩。笑世间、浓脂腻粉,那般妆点。

认取朦胧明月下,不许东风偷飐。

偏触动、词人系念。

昨日微阴今日雨,好春光有限无馀欠。

肯为我,一时暂。

冰绡雾縠谁烘染?爱依依、柔条照水,靓妆清艳。

墙角绿阴栏外影,印上芸窗冰簟。

隔一片、清阴暗澹。

不是封姨情太薄,是盈盈树底魂难忏。

春欲暮,易生感。

  上片开首,作者采用用对比的手法说:描写那白海棠的可爱,说它素洁的淡妆,是不以浓妆艳抹为美的。此处特点是词人用了拟人化的口吻,同时这里也映射、批评了世俗的审美。随即词人又赞美白海棠“认取朦胧明月下,不许东风偷飐”。说它不欲白日中在东风拨动下搔首弄姿,招惹狂蜂浪蝶。在朦胧明月下,尤其展示了它的美。桃李无言,下自成蹊,它“偏触动、词人系念”。词中对白海棠的赞美,表现了词人与世俗的审美倾向的不同。词人又感叹如观赏到白海棠的开放一样,“好春光”是不多的。而“昨日微阴今日”,是词人希望天公能够为自己多留一些明媚的时光,哪怕是仅如片刻的“一时暂”,这是词人对春的留恋。

  下片,词境又进一步扩展,而以“冰绡雾縠”句为过渡。这里词人用丝绸织品的美丽,来比喻白海棠开放时的美丽春光,衬托白海棠。问“谁烘染”,实际是用疑问来赞叹花被烘染得更美。这春光如一副画一般。下面就是这画面的描述:“爱依依、柔条照水,靓妆清艳。”水边的柳条,依依映照,一片光彩美丽。还有“墙角绿阴栏外影”,这影子照射在芸窗上,照射到床席上。中间,还有被什么隔开的一片“清阴暗澹”,等等。这里词人解答了自己过片所提出的“谁烘染”的疑问。词人对于“烘染”着白海棠的一片春花,作了尽情的渲染。当然,这些都是词人审美欣赏的表现。作为同时也擅长绘画的词人,在整首作品中,也表现着词中有画的特点。最后,词人又未免感伤地说:白海棠开在晚春,这时,树木已盈盈茂盛,花魂却难以挽留了,而不能怪是封姨鼓风,吹折了它。对于词主人公来说,也触景生情,故发出了“春欲暮,易生感”的喟叹。

顾太清

顾太清(1799-1876),名春,字梅仙。原姓西林觉罗氏,满洲镶蓝旗人。嫁为贝勒奕绘的侧福晋。她为现代文学界公认为“清代第一女词人”。晚年以道号“云槎外史”之名著作小说《红楼梦影》,成为中国小说史上第一位女性小说家。其文采见识,非同凡响,因而八旗论词,有“男中成容若(纳兰性德),女中太清春(顾太清)”之语[1] 。顾太清不仅才华绝世,而且生得清秀,身量适中,温婉贤淑。令奕绘钟情十分。虽为侧福晋一生却诞育了四子三女,其中几位儿子都有很大作为。 ...

顾太清朗读
()

猜你喜欢

春风昨夜来,吹此庭树绿。好鸟皆芳鸣,纷飞绕茅屋。

乘兴坐花傍,一饮倾万斛。日暮倒玉山,归来卧幽独。

()

禅门底用金仙偈,道室空多玉笈书。知我者希斯我贵,身心如此可踟躇。

()

泥连先馈,纯陁后供。进兹肴膳,间奏鼓钟。皿器斯洁,黍稷惟丰。

无远弗届,至诚乃通。

()

鼎肉闻台使,生鱼属校人。味珍宜染指,意到即沾唇。

黄霸知乌攫,张汤掘鼠询。自怜如几上,念此益酸辛。

()

得鱼换米傍村归,蓬底烟生湿草炊。

醉倒船头呼不起,斜阳捉虱有孙儿。

()

腊去馀寒犹不堪,东风羸马踏晴岚。雪开远漠峰千百,春漏疏林花两三。

眼底物华频触兴,隔年诗债尚留惭。浮名岁岁长安道,何日归期马首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