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郎归·绍兴乙卯大雪行鄱阳道中

阮郎归·绍兴乙卯大雪行鄱阳道中朗读

江南江北雪漫漫,遥知易水寒。同云深处望三关,断肠山又山。

天可老,海能翻,消除此恨难。频闻遣使问平安,几时鸾辂还?

展开阅读全文 ∨

阮郎归·绍兴乙卯大雪行鄱阳道中创作背景

  绍兴五年(1135)冬天,词人冒雪前往鄱阳,大雪纷飞的天气使词人感受到了被囚禁在金国的徽、钦二帝痛苦,词人又联想到因为国内主和派阻挠而导致的北伐失败,心有所感,写下了这首词。

参考资料:

1、杨恩成.宋词观止: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02:370-371页

  上阙写景,起句“江南江北雪漫漫”气势壮阔,为全词创造、渲染出了一种特定的、寒冷空旷的氛围。“遥知易水寒”紧承起句,“遥”字表达了词人与帝后相隔遥远,但是因为心中牵挂,所以能够知道他们在远方被幽禁的痛苦,这种痛苦应该不止是肉体上的寒冷,还有精神上的折磨。“易水”源出河北,词人一方面借此点出北方国土的沦陷,一方面又取荆轲之所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句意,增添悲愤之感。“彤云深处望三关,断肠山又山”是词人看到的景象,在这里借景抒情,抒发了词人内心的凄凉情感。

  下阕抒情,“天可老,海能翻,消除此恨难”表达了词人对金人的痛恨之情。“天可老”化用了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中“天若有情天亦老”的诗句,“海能翻”化用了汉乐府《上邪》中“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雪,天地合,才敢与君绝”的诗意。词人用这些根本不可能办到的事情,来说明让自己忘却国耻家仇的不可能。即便是“天可老,海能翻”这些万不可能发生的事情都发生了,也不能消除对金人的仇恨,以极夸张的比譬反衬自己的创巨痛深。“频闻潜使问平安”,明明是天翻地覆亦难消除的深仇大恨,朝廷所作的竟然只是遣使问候这样轻飘飘的表面文章,两相对照,令词人黯然神伤,悲愤莫名。“几时鸾辂还”,以问作结,表现词人对时局的深切忧虑。

  全词写的虽然是亡国之痛,却并不鼓噪喧哗,而是曲折深婉,层层推进,于沉郁压抑之中凌空设譬、突兀而起,复又归于深长的叹息与无尽的忧思。全词借对二帝的思念与亡国之痛,深刻地表现了南宋初期爱国志士中普遍存在的悲愤心情和强烈的爱国精神。

向子諲

向子諲(yīn)(1085-1152),字伯恭,号芗林居士,临江(今江西清江县)人。哲宗元符三年(1100)以荫补官。徽宗宣和间,累官京畿转运副使兼发运副使。高宗建炎处任迁江淮发运使。素与李纲善,李纲罢相,子湮也落职。起知潭州,次年金兵围潭州,子諲率军民坚守八日。绍兴中,累官户部侍郎,知平江府,因反对秦桧议和,落职居临江,其诗以南渡为界,前期风格绮丽,南渡后多伤时忧国之作。有《酒边词》二卷。 ...

向子諲朗读
(0)

猜你喜欢

军城临汉水,旌旆起春风。远思见江草,归心看塞鸿。

野花沿古道,新叶映行宫。惟有诗兼酒,朝朝两不同。

(0)

良朋投合真有时,十载闻名不相知。偶尔相逢杨子宅,剧谈浪谑忘还期。

晚合犹胜不相遇,倾肠倒腹忘新故。只道长同蓟北游,何意便向江南去。

(0)

浴兰汤,起坐向,芝房桂室。薰蒸百体,顿觉形神和适。

视盘铭、警戒安能及。且落。得清泉,疏瀹尽三冬垢积。

(0)

三颂遗音和者希,丰容宁有刺讥辞。绝怜元子春秋法,都寓唐家清庙诗。

歌咏当谐琴搏拊,策书自管璧瑕疵。纷纷健笔刚题破,从此磨崖不是碑。

(0)

幽兰采罢佩缤纷,忆得微辞善讽君。清怨瑟堪弹夜月,细腰宫亦梦朝云。

天低沔口来鱼媵,帆转湘南出雁群。曾见长沙尊傅礼,汨罗沈尽贾生文。

(0)

入夜难分港,归舟不问程。渔灯劳远照,野老笑相迎。

近市仍鼙鼓,连村尚甲兵。羁人头欲白,遗恨几时平。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