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阔的草原像被铺在地上一样,四处都是草地。晚风中隐约传来牧童断断续续悠扬的笛声。
牧童放牧归来,在吃饱晚饭后的晚霞时分。他连蓑衣都没脱,就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圆月。
牧童:放牛放羊的孩子。
铺:铺开。
横野:辽阔的原野。
弄:逗弄,玩弄。
饱饭:吃饱了饭。
蓑衣:用草或棕毛编织成的,披在身上的防雨用具,用来遮风挡雨。
卧月明:躺着观看明亮的月亮。
钟傅原本是一个书生,因李宪推荐做了兰州推官,但是仕途不顺,多次被降职。钟傅在镇守平凉(今甘肃省平凉县)的时候,曾经与一位道士闲游,看见一个牧童牵着一头大黄牛来到院子里。道人说此牧童会作诗,钟傅不信。牧童应道人之请,即兴作下此诗。
参考资料:
1、王伟萍.中国古代诗人的牧童情结 [J].南都学坛 ,2012,32(4):第43-47页.
首句“草铺横野六七里“描述了视觉上的感受,放眼望去,原野上草色葱茏。一个“铺”字,表现出草的茂盛和草原给人的那种平缓舒服的感觉。草场的宽阔无垠为牧童的出场铺垫了一个场景。
第二句“笛弄晚风三四声。”描述了听觉上的感受,侧耳倾听,晚风中牧笛声声。一“弄”字,更显出了一种情趣,把风中笛声的时断时续、悠扬飘逸和牧童吹笛嬉戏的意味,传达出来了。笛声的悠扬悦耳,反映出晚归牧童劳作一天后的轻松闲适的心境。未见牧童,先闻其声,具有无限美好的想象空间。这里的“六七里”和“三四声”不是确指的数字,只是为了突出原野的宽阔和乡村傍晚的静寂。
第三句“归来饱饭黄昏后”,诗人笔锋一转,开始直接描写牧童,牧童吃饱了饭,已经是黄昏之后了。
末句“不脱蓑衣卧月明”描写牧童休息的情景。把以地为床,以天为帐,饥来即食,困来即眠,无牵无挂,自由自在的牧童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诗人没有描写牧童躺下做什么,牧童可能是想舒展下身子,也可能是欣赏月色。诗人似乎只把他之所见如实地写了下来,却有无限的想象空间。
全诗展示了一幅鲜活的牧童晚归休憩图:原野、绿草、笛声、牧童、蓑衣和明月。诗中有景、有情,有人物、有声音,这生动的一幕,是由远及近出现在诗人的视野里的;写出了农家田园生活的恬静,也体现了牧童放牧生活的辛劳,是一首赞美劳动的短曲。草场、笛声、月夜、牧童,像一幅恬淡的水墨画,使读者的心灵感到安宁。
《牧童》一诗,不仅让读者感到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的安然与恬静,也让读者感受到了牧童心灵的无羁无绊,自然放松。该诗反映了诗人心灵世界的一种追求,对远离喧嚣、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一种向往。诗中尽道牧童生活的闲逸与舒适。此诗委婉劝说钟傅趁早离开那尔虞我诈、角名竞利的官场,回归田园,过牧童那样无欲无求的生活。在此诗中,牧童即是以智者的化身出现为迷失在宦途中的钟傅指路,而其人未必真是牧童。本诗语言朴直清新,明白如话,表现出一种“由工入微,不犯痕迹”的精湛功夫。
吕岩,也叫做吕洞宾。唐末、五代著名道士。名□(一作□),号纯阳子,自称回道人。世称吕祖或纯阳祖师,为民间神话故事八仙之一。较早的宋代记载,称他为“关中逸人”或“关右人”,元代以后比较一致的说法,则为河中府蒲坂县永乐镇(今属山西芮城)人,或称世传为东平(治在今山东东平)人。 ...
吕岩。 吕岩,也叫做吕洞宾。唐末、五代著名道士。名□(一作□),号纯阳子,自称回道人。世称吕祖或纯阳祖师,为民间神话故事八仙之一。较早的宋代记载,称他为“关中逸人”或“关右人”,元代以后比较一致的说法,则为河中府蒲坂县永乐镇(今属山西芮城)人,或称世传为东平(治在今山东东平)人。
春游值雨。唐代。张旭。 欲寻轩槛列清尊,江上烟云向晚昏。须倩东风吹散雨,明朝却待入华园。
颂古四十首 其二十五。宋代。释守珣。 孰云天地与同根,事角争如理见亲。一槛庭花浑己物,满天风月与谁论。堪笑南泉老作,犹来因语识人。可怜陆亘大夫,对面埋没家珍。
紫芝堂十六韵为太仆何石川公作。明代。黎民表。 迈种徵名世,灵芝茁卧园。稍披珠网出,渐觉紫烟屯。斐亹明如月,□□□□□。瑶光分秀气,仙露灌灵根。芬馥连三径,琳琅萃一门。挥金归日乐,数马古风存。故里常怀绂,茅檐或负暄。户庭图海岳,舟楫载琴尊。稍證玄中秘,还从河上言。目能窥竹简,身自却蒲轮。国以人为瑞,家因义作藩。奇龄开九帙,娱老弄诸孙。草木文章贲,经纶雨露繁。授书时已晚,同闬道弥敦。蒲柳怜衰质,樗材滥曲辕。长歌随羽翼,难忘汉宫恩。
南乡子 寿县大夫薛君宝臣。宋代。段克己。 五福几人全。我见君侯得处偏。素著蔼然乡曲誉,喧传。尽道新官似旧官。五裤复歌廉。竹马儿童更可怜。万室春风和气里,鸣弦。好似今年
六月请俸张簿摄邑止支其半因却还之。宋代。虞俦。 间居须薄俸,未足保妻孥。州县真徒尔,儿曹敢料吾。挥金怜橐在,储粟笑瓶无。敝褐犹堪典,新凉要一壶。
为郑先生题画四首值大醉 其一 网鱼图群雁迅飞。明代。徐渭。 撒网打鱼惊雁飞,钓竿閒挂冷鱼矶。醉馀正好割鲜脍,怪杀松鲈画里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