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前一日览镜

立秋前一日览镜朗读

万事销身外,生涯在镜中。

惟将两鬓雪,明日对秋风。

  失志不遇的悲哀,莫过于年华蹉跎而志业无成,乃至无望。如果认定无望,反而转向超脱,看破红尘。在封建士人中,多数是明知无望,却仍抱希望,依旧奔波仕途,甘受沦落苦楚。李益这诗即作是想,怀此情。

  第二天立秋,第一天照镜子,不言而喻,有悲秋的意味。诗人看见自己两鬓花白如雪,苍老了。但他不惊不悲,而是平静淡漠,甚至有点调侃自嘲。镜中的面容,毕竟只表现过去的经历,是已知的体验。他觉得自己活着,这就够了,身外一切往事都可以一笔勾销,无须多想,不必烦恼,就让它留在镜子里。但是,镜外的诗人要面对第二天,走向前途,不知该怎么办。他觉得后一天恰同前一日。过去无成而无得,将来正可无求而无失。何况时光无情,次日立秋,秋风一起,万物凋零,自己的命运也如此,不容超脱,无从选择,只有在此华发之年,怀着一颗被失望凉却的心,去面对肃杀的秋风,接受凋零的前途。这自觉的无望,使他从悲哀而淡漠,变得异常冷静而清醒,虽未绝望,却趋无谓,置一生辛酸于身外,有无限苦涩在言表。这就是此诗中诗人的情怀。

  诗题“立秋前一日”点明写作日期,而主要用以表示此诗的比兴寓意在悲秋。“览镜”,取喻镜鉴,顾往瞻来。前二句概括失志的过去,是顾往;后二句抒写无望的未来,是瞻来。首句,实则已把身世感慨说尽,然后以“在镜中”、“两鬓雪”、“对秋风”这些具体形象以实喻虚,来表达那一言难尽的的遭遇和前途。这些比喻,既明白,又含蓄不尽,使全篇既有实感,又富意趣,浑然一体,一气呵成。

李益

李益(约750—约830), 唐代诗人,字君虞,祖籍凉州姑臧(今甘肃武威市凉州区),后迁河南郑州。大历四年(769)进士,初任郑县尉,久不得升迁,建中四年(783)登书判拔萃科。因仕途失意,后弃官在燕赵一带漫游。以边塞诗作名世,擅长绝句,尤其工于七绝。 ...

李益朗读
()

猜你喜欢

山城高尽处,选胜立招提。沙白川为带,烟青峰作帏。

定中闻远鸟,坐起见遥池。每到南屏静,亲人月色低。

()

欲把长绳,维白日、暂留春住。亲友面、一回相见,一回非旧。扰扰胶胶尘世事,不如人意十常九。向斜阳、无语倚危楼,空搔首。活国手,谈天口。都付与,尊中酒。这情怀又是,去年时候。风外纷纷飞絮乱,柳边湛湛长江去。问老来、还有几多愁,愁如许。

()

恩袍出挂壮禅诽,试问何人达此机。

船子夜来亲下钓,碧潭明月有馀辉。

()

小榻栖兰若,朝来得纵眠。依依上窗日,隐隐隔墟烟。

偶转昙花径,閒翻贝叶编。随缘可度日,无意更求禅。

()

始余于官舍营东轩,彭城曹君焕子文,自浮光访余于高安,道过黄冈,家兄子瞻以诗送之曰:“君到高安几日回,一时抖薮旧尘埃。

赠君一笼牢收取,盛取东轩长老来。

()

要使唐虞化远覃,玉门关下屈征骖。多忧总为民心苦,有喜惟闻郡姓甘。

日晚边沙黄浼浼,天晴陇树碧毵毵。国风不系秦州外,自此西人识召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