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五经是四书和五经的合称,是中国儒家经典的书籍。四书指的是《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而五经指的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简称为“诗、书、礼、易、春秋”,在之前,还有一本《乐经》,合称“诗、书、礼、乐、易、春秋”,这六本书也被称做“六经”,其中的《乐经》后来亡佚了,就只剩下了五经。《四书五经》是南宋以后儒学的基本书目,儒生学子的必读之书。
所以选D、E。
儒家经典主要有儒家圣教十三经。即《易》、《书》、《诗》、《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
最早为诗、书、礼、易、春秋、乐经共六经,后《乐经》早佚,便只有五经。十三经是由汉朝的五经逐渐发展而来的,最终形成于南宋。
秦始皇'焚书坑儒',据说经秦火一炬,《乐经》从此失传;
东汉在此基础上加上《论语》、《孝经》,共七经;
唐时加上《周礼》、《礼记》、《春秋公羊传》,《春秋榖梁传》、《尔雅》,共十二经;
宋时加《孟子》,后有宋刻《十三经注疏》传世。 《十三经》是儒家文化的基本著作,就传统观念而言: 《易》、《诗》、《书》、《礼》、《春秋》谓之'经',
《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属于《春秋经》之'传' 《礼记》、《孝经》、《论语》、《孟子》均为'记' 《尔雅》则是汉代经师的训诂之作。
后来的《四书》指是指《大学》(《礼记》中一篇)、《中庸》(《礼记》中一篇)、 《论语》、《孟子》,五经则指:《周易》、《尚书》、《诗经》、《礼记》、《左传》。
1、儒家经典:《易》
《易经》也称《周易》或《易》,从本质上来讲,《易经》是一本关于“卜筮”之书。“卜筮”就是对未来事态的发展进行预测,而《易经》便是总结这些预测的规律理论的书。
《易经》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伦理实践的根源,是中国最古老的占卜术原着,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是华夏五千年智慧与文化的结晶,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
2、儒家经典:《诗》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前11世纪至前6世纪)。另外还有6篇有题目无内容,即有目无辞,称为笙诗,又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3、儒家经典:《礼记》
《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该书编定是西汉礼学家戴德和他的侄子戴圣。它阐述的思想,包括社会、政治、伦理、哲学、宗教等各个方面,其中《大学》《中庸》《礼运》等篇有较丰富的哲学思想。
4、儒家经典:《春秋公羊传》
《春秋公羊传》,儒家经典之一。是专门解释《春秋》的一部典籍。《公羊传》的体裁特点,是经传合并,传文逐句传述《春秋》经文的大义,与《左传》以记载史实为主不同。
《公羊传》是今文经学的重要经籍,历代今文经学家时常用它作为议论政治的工具。同时它还是研究先秦至汉间儒家思想的重要资料。
扩展资料:孔子被称为圣人、至圣及万人师表等,他开创的儒家文化,不仅深入民心,还深得民心,被后世称之人教育界的圣人、伟人。
其实读过十三经后,每个人的答案都不一样,都是集大成、大智慧之作,作追溯其根源,则是以《易经》为中心思想成立的儒家文化,最终经过数代人的努力传播被世人所倡导和尊崇。
孔圣人对中国的教育界影响极为深远,现在九年义务教育中的国学,就是以孔子儒家思想来教育人。孔子是中化传统美德的化身,他的儒家文化教会人仁、义、礼、智、信、忠、孝、廉等,对中国乃至全世界影响都极为深远。
在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看来,依于仁者的君子,深知仁德的基础在于良心,在于真诚恻怛之心,有此心就能生此德,而行此德就能保存此心。此间的逻辑关系被孟子清晰地揭示。“君子之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以仁存心”,此之谓也。
明君子的自爱。大家知道,“仁”德在儒家那里是具有丰富内涵的,而君子正是在多个层面去依仁而行事。儒家仁爱思想完全是靠君子这一特殊主体来落实和推行的。“君子去仁,恶乎成名”(《论语·里仁》),“君子亦仁而已矣”(《孟子·告子下》),此之谓也。“仁,亲也”(《说文解字》)。
亲者所表示的正乃是“爱”也。对对象的亲近、亲热、亲切、亲和、亲密等无一不是“爱”的具体表现。“亲爱”“仁爱”是也。在确立了仁德的主旨及其精神在于爱以后,当要懂得这一爱的多层次性。
换句话说,儒家的仁爱思想是包含丰富的爱的内涵的。至少包括自爱、爱人、爱物。当然爱人又分爱亲人和爱人民。由此可见,自爱是儒家仁爱思想首先要讨论的问题,而君子又承担了这一首要任务。
《荀子》记载了孔子对“仁”的三种境界评价的内容。《荀子-子道》篇说:“子曰:‘由!知者若何仁者若何’,子路对曰:‘知者使人知己,仁者使人爱己’,子曰:‘可谓士矣’。子贡入,子曰:‘赐!子曰:‘由!知者若何仁者若何’,子贡对曰:‘知者知人,仁者爱人’。子曰:‘可谓士君子矣’。颜渊入,子曰:‘回!知者若何仁者若何’,颜渊对曰:‘知者自知,仁者自爱’。子曰:‘可谓明君子矣’”。
使人爱己,仁者爱人,仁者自爱,是孔子三位学生对仁的不同理解,而孔子最后肯定了颜渊的“仁者自爱”答案,并认为如此就可称为“明君子”。孔子赞赏颜回的观点,表明仁的本质内涵应首先在于“自爱”。汉代的杨雄说:“人必其自爱也,而后人爱诸;人必其自敬也,而后人敬诸。自爱,仁之至也;自敬,礼之至也。未有不自爱而人爱敬之者也。”(《法言-君子》)
张载更提出“以爱己之心爱人则尽仁”的思想。而如何准确理解“自爱”这一概念的内涵及其意义则又是理解儒家仁爱思想的关键之所在。
自爱就是自觉,自律,自立,自达,自尊,自强,自省,自反。所谓“自觉”,就是自己醒悟,自己明白,自己懂得,自己清楚,自己意识,自己认识。就是自觉到人是宇宙的精华,是“几希”(良心)的拥有者。人“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荀子语),“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孟子语),此之谓也;所谓“自律”就是做到自己约束自己,自己端正自己,一切以礼行事,“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孔子语),此之谓也。
孟子更明确指出:“吾未闻枉己而正人者也,况辱己以正天下者乎!”(《孟子·万章上》),意思是说,我从来没有听到过,自己做的不正确,但却匡正别人,更何况是辱没自己,来匡正天下呢所谓自立,自达,具体是立于礼,达于德,然后建功立业,成就事业。也就是说,自立自达首先和最重要的当是道德的挺立和建立;所谓自尊,就是使自己要有尊严的生活,要使别人尊重你,你自己首先要尊重自己,按照君子的标准去做人行事,有人格,有情操;所谓自强就是积极有为,坚持信念,不言放弃。
孟子正是将人的自强与居仁由义紧密联系起来的。他说:“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吾身不能居仁由义,谓之自弃也”(《孟子·离娄上》);所谓“自省”“自反”,就是要在行有不得的情况下,首先从自身处找原因,而不是怨天尤人。孟子说:“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孟子·公孙丑上》)。
意思是说,实行仁义的人好比射箭的人,射箭的人先要端正姿势然后开弓,射箭出去没有射中目标,不埋怨胜过自己的人,而反过来审察自己的不足罢了。孔孟都喜欢用“射”做例子,以此比喻和强调“自省”“自反”的重要性。
总之,儒家所谓的“自爱”其实质是强调一系列的“内圣”过程和功夫,是一整套的“为己之学”过程和功夫。通俗的说,所谓的“自爱”就是一系列的“修身”“修己”的功夫论。
如此的“自爱”当然地与“自私自利”毫不相干了,非但不是一回事,相反还是超越,甚而是反对自私自利行径的。真正懂得自爱的人,一定是有修养的人,所以,一定不是自私自利的人。
《大学》是儒家经典著作。
四书指的是《论语》《孟子》《大学》《中庸》,都是儒家经典著作。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称为四书,为儒家传道、授业的基本教材。几百年来,“四书”在我国广泛流传,其中许多语句已成为脍炙人口的格言警句。 其中,《论语》《孟子》分别是孔子、孟子及其学生的言论集, 《大学》《中庸》则是《礼记》中的两篇。首次把它们编在一起的是南宋著名学者朱熹。
十三种儒家文献取得“经”的地位,经过了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在汉代,以《易》、《诗》、《书》、《礼》、《春秋》为“五经”,官方颇为重视,立于学官。唐代有“九经”,也立于学官,并用以取士。所谓“九经”包括《易》、《诗》、《书》、《周礼》、《仪礼》、《礼记》和《春秋》三传。唐文宗开成年间于国子学刻石,所镌内容除“九经”外,又益以《论语》、《尔雅》、《孝经》。五代时蜀主孟昶刻“十一经”,排除《孝经》、《尔雅》,收入《孟子》,《孟子》首次跻入诸经之列。南宋硕儒朱熹以《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与《论语》、《孟子》并列,形成了今天人们所熟知的《四书》,并为官方所认可,《孟子》正式成为“经”。至此,儒家的十三部文献确立了它的经典地位。清乾隆时期,镌刻《十三经》经文于石,阮元又合刻《十三经注疏》,从此,“十三经”之称及其在儒学典籍中的尊崇地位更加深入人心。
你提到的《诗经》在儒家的四书、五经之列。是儒家经典著作。
注:上文中的《易》为《易经》、《诗》为《诗经》、《书》为《尚书》、《礼》为《礼记》。
儒家经典主要有儒家圣教十三经。即《易》、《书》、《诗》、《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最早为诗、书、礼、易、春秋、乐经共六经,后《乐经》早佚,便只有五经。
《庄子》在诸子散文中艺术成就最高。
《庄子》的艺术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哲理与诗意的交融。表现于①《庄子》的理想本身就带有诗意,这些理想境界构成了诗意昂然的艺术境界。如:《逍遥游》中描写了翱翔于天地间得大鹏与渺小的斥鴳,由此指出真正的“逍遥游”。造出一个诗意盎然的艺术境界。
②庄子以艺术的态度体味人生,善于从生活中发现诗意。例如:《齐物论》中庄生梦蝶。庄子产生了不知究竟是自己变成了蝴蝶,还是蝴蝶变成了自己的奇想。
③《庄子》具有强烈的抒情性,字里行间跳荡着强烈的激情。流露庄子的苦闷悲愤之情。后人称其为“蒙叟之哭泣”。例如《大宗师》。《庄子》表达了对生活的理性认识,也包含了深厚的情感体验,达到了哲理与诗意的和谐交融。2.异彩纷呈的寓言故事。
①把深奥的哲理形象化。用寓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
②《庄子》寓言独具寓真实于诡诞的浪漫主义特色。如:涸辙之鲋能够“忿然作色”。③《庄子》寓言能超乎言意之表。庄子主张“得意忘言”
④《庄子》寓言注意细节刻画和夸张渲染。如“悬水三十仞,流沫四十里”3.意出尘外的想象。庄子的作品充满了奇幻而丰富的想象,这与他的哲学思想和思维方式有关,他主张突破僵化的思维模式的束缚。克服'成见''成心'达到绝对的自由,生活范围的狭隘,限制了人们的眼界,把有限的存在放到无限的宇宙中去考察,才能极大地扩展人的精神视野。他主张用多种尺度对同一事物作多侧面、多角度的透视,而不要拘执于一成不变的眼光。庄子善于逆反型思维。4.汪洋自恣的文章形式。文章结构富于跳跃性,跌宕开阖,曲折有致,起伏变化,他的语言奇峭富丽,精彩传神。
先秦诸子散文叙事发展三阶段:
春秋末期:《论语》《墨子》 语录体为主
战国中期:《孟子》 《庄子》语录体向专题论文发展
战国末期:《荀子》 《韩非子》专题论文
第一阶段:《论语》 《墨子》
语录体为主
《论语》:主要是记孔子言行的书,有孔子弟子所记.语言接近口语(师生谈话录),没有过多修饰.
《墨子》:此书也是墨子弟子所记.文章质朴,较少文采,但逻辑性强,善于运用具体事例说理,是说理文的一大进步.
第二阶段:《孟子》 《庄子》 语录体向专题论文发展
《孟子》:实则仍为语录体,但《孟子》是当场纪录,作者就是孟子.是一本集体著作,其中大量采取对话,双方都有所辩驳,大大促进了散文向论文体发展.
《庄子》:有的仍含有辩驳的影子,但有些篇章带有驳论,论辩,对答,正面阐明自己的观点.开始演变为专题论文,中国的论文真正地确立了.
第三阶段:《荀子》 《韩非子》专题论文
《荀子》:其文多长篇大论,大抵论点明确,层次清楚,句法整练,词汇丰富.
《韩非子》:其散文特点锋芒锐利,议论透辟,推证事理,切中要害
1,摆脱了语录体,成为专题论著.
2,不是一个学派的集体著注,而是一个学者的个人论文集.
3,不是以驳论文为主,而是以正面论述为主.
《论语》(lún yǔ),是春秋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文集,成书于战国前期。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及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作品多为语录,但辞约义富,有些语句、篇章形象生动,其主要特点是语言简练,浅近易懂,而用意深远,有一种雍容和顺、纡徐含蓄的风格,能在简单的对话和行动中展示人物形象。
庄子
先秦诸子散文中,以《庄子》援引神话最多。《庄子》一书主要反映了庄子的批判哲学、艺术、美学、审美观等。其内容丰富,博大精深,涉及哲学、人生、政治、社会、艺术、宇宙生成论等诸多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