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

端午情深粽子香(端午粽子飘香的诗句)

端午情深粽子香(端午粽子飘香的诗句)


  《端午情深粽子香

  文/学文(黑龙江)

  每当夏至临近,不论之前有多热,可是一到端午,总要阴那么两天,或者下三两场透雨,给端午节的天气带来一丝凉爽。端午节这天是报国无门的屈原,悲愤跳入汨罗江的日子,诗人伟岸决绝的身姿,永远消溺于滚滚江水之中,也许感动了上苍,就连老天也为之动容了。

  熟话说得好:“恶有恶报,善有善报,不是不报时机未到。”我特别相信这样的因果。有一种说法老百姓们用苇叶包裹上米和肉投向江中,喂食鱼鳖,以保全爱国志士的身体。由此,端午节成了这样一个节日,这一天,大家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篙草、艾叶,熏苍术、白芷,喝雄黄酒,以纪念屈原等等这些习俗,延续了两千多年,这是足够让沧海桑田、海枯石烂的时光了。在北方,端午节是离不开吃粽子的。我小时候家住在农村,那个年代农村的生活艰难困苦,每当端午节的时候,家里也就吃点凉糕和粘大米面饼子,家境好的职工户早上吃顿饺子,也就把端午节过去了……

  记得当时我们老家本地人,都把端午节称为五月节,因为端午节这天正是农历五月初五,所以,北方的很多地区都称为五月节。读中学时农村人到五月节也开始吃粽子了,我母亲年年坚持亲手包粽子,五月节前一天,母亲就会提前包好粽子,到了五月节这天就煮好了给家人们吃。母亲总要包很多粽子,煮好后,除了给我们家里兄弟姐妹一人一份外,还送给隔壁的邻居,就连以前的街坊,都少不了要送到,邻居们也夸奖母亲包的粽子特别好吃。记得有一年,母亲用了二十几斤的糯米,包了三大铁锅的粽子。锅里的粽子码得实在太满了,用木柴火煮一锅得用两个小时左右,母亲用了一天半的时间才把三锅粽子煮完,留够家里人吃的外,大部分都送给了亲戚邻居了……

  说起过节的那个认真劲儿,怕是没有谁能比得上我的母亲,尤其是碰上五月节这样的大节,每当节日到来之际,母亲早早就开始准备了。离过节还有好几天,她老人家就把糯米、棕叶、大枣、线绳等所需材料采办齐了。“早不忙,晚必慌,干啥都要早作准备。”母亲有她朴素的道理。实际也是,临到节前,棕叶、大枣价钱贵不说,好的都被人挑完了。在我刚记事的时候,农村的生活贫穷落后,物质特别匮乏,那时候吃点像样的细粮都特别困难,没有办法,母亲只能用粘玉米面的豆包沾白糖给全家人吃,带替凉糕和粽子过五月节。虽然全家人没有吃上粽子,全家人还是很开心快乐的,高高兴兴过了五月节。从那以后每年的端午节前,母亲总会想尽一切办法,在节前准备好食物,叫全家人都能吃上粽子。

  在端午节这个传统的节日里,我们对粽子情有独钟。粽子的原材料简单:糯米、枣子、红豆、瘦肉。我母亲心灵手巧,包粽子时,左邻右舍的阿姨和婶子们纷纷到我家来包粽子。一边有说有笑,一边和母亲学习手艺,大人们艺术般的手一边忙个不停,只见大伙将宽大的竹叶,经过细心地清洗,折成特别的形状,包着平时难得一见的糯米。细长的棕绳或树麻绳用来做扎牢粽子的“线”,捆绑着弄好的棱角分明的粽叶,恰当到了极点。粽子经过较长时间的水煮,出锅时香溢满堂,满屋的小孩们迫不及待地剪开粗线,剥开竹叶,张开大嘴,用锋利的牙齿,吃着有嚼劲的粽子,内心自然非常喜欢。一个个吃在大伙的嘴里,香甜在心中。

  那种特别的滋味在小时候猛烈地刺激着我的舌尖,于是,每一年的端午节这天,大家吃粽子,尤其是我们小孩竟然成为一种渴望,一种等待,一种难得的儿时记忆。在那个年代,就是勤俭朴实的母亲,也不能确保她的孩子们过上个“圆满”的粽子节。有一年,母亲没能买上大枣,就包白米的粽子。还有一年,甚至没能买上糯米,母亲就包大米的粽子,这样的粽子一扒开叶子,米就散,就是这样的粽子,也让我们吃出了香甜的滋味。孩提时,盼着过节,多半是因为能吃上好吃的,在那个缺衣少食的年代,只有端午节才能吃上粽子,粽子香甜的味道印在了脑际,节日也就留在了我们的心底。

  记忆中,过端午节的前两三天,母亲就会找来洗衣服的大盆,把粽子叶泡上,再找来大洗脸盆分别把糯米、大枣泡上。端午节的前一天早上,把泡着粽叶的盆、泡着糯米和大枣的盆支到厨台上,母亲就开始包粽子了。包粽子是个技术活,捡起二三片泡好的粽子叶,横着,头挨头、尾联尾地拼接起来,随后,在头部折一下,用左手捏住叶子,形成个漏斗状的容器,先扔个枣进去,再把泡好的糯米装上。这样做有个好处,可以防止米从漏斗尖处漏出去。母亲右手把粽子叶折起来,把糯米盖严,如同给盒子盖上盖,并顺势把“漏斗”握住,保持形状,且不让米漏出来。这个步骤有难度,许多人掌握不了,也就学不会包粽子,聪慧的大姐一直想把包粽子的手艺学到手,让母亲手把手地教了十几年也没能包个成型的粽子来。然后就把粽子用锅煮熟就可以了,自己家留够吃的粽子外,其余都送给亲戚邻居吃了,过一个五月节母亲就要忙碌两三天。

  端午节,传承了中国数千年的民间文化的传统习俗,这些民间文化习俗就是中国的悠久历史文化瑰宝。千百年来,延续了祖宗流传下来的传统习俗,形成了民间非常优秀,非常经典,非常精彩的中国民间文化历史,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不能忘怀。小时候的端午节是热闹的,端午节前夕,农村各家各户提前准备包粽子的物料,糯米,粽叶等,粽叶有的是竹叶的,有的是芦苇叶的,有的是专门的粽叶,五花八门,五彩缤纷。一张张粽叶洗净晾晒,到了端午节前一天,会包粽子的村民就手忙脚乱,不会包粽子的村民也开始学习训练。北方地区的粽子种类繁多,有白粽子,有咸粽子,最多的还是白粽子。故乡这边的粽子种类更多,有肉馅粽子,有白粽子,有多种颜色的粽子等。肉馅粽子基本是肉做的,里面还要包上绿豆,花生,红豆,鸡蛋黄等等。但是我最喜欢的还是白粽子,因为白粽子有一股股清香的味道,放上一点白糖,吃起来香而不腻,脍炙入口。参加工作后,每一年端午节,我们单位都要给职工发粽子,即便是在单位值班,也让人有家的感觉,有家乡的味道,让值班人员不至于感到孤独和寂寞,这就是浓浓的粽香情,家乡情,亲人情谊。

  我母亲包的粽子美观、瓷实、耐煮,在我们住的村里颇有名气。端午节前,总有人跑到家里来请,让母亲给帮着包粽子。有时才出东家门,西家又拉着去了,忙得不亦乐乎,常常耽误了包自家的粽子,因此,不得不到晚上包。煮粽子费火,那个年代都是烧树枝柴火,一煮就是两三个小时,从头天晚上一直能煮到第二天的凌晨二三点钟。母亲就在灶台边守着,观火、续烧薅草,煮完粽子,再煮鸡蛋,等等所有忙完,就到四五点钟了,这时天已经大亮了。母亲就是这样为了叫全家人过一个端午节,连续几天都起早贪黑的忙碌着,她四十几岁就苍老了许多,而且因为过度劳累患上了肺心病,一犯病就气不够用咳嗽不止。

  等我们早上睁开眼,满屋子粽子香味早已飘进鼻子里,迫不及待地翻身爬起来,扒开两个粽子,撒上点白糖,抄起勺子挖上一块送到嘴里,香糯甜美的滋味一下就钻到了心里。母亲没有多少文化,也不一定了解屈原、不知道端午节蕴含的精深文化和不朽精神,但是,母亲把这个节日过得很郑重,如同笃信着一种宗教,我认为,这恰恰是对屈原最好的纪念。端午节,这一天是既是属于屈原的,也是属于老百姓的。和我们家一样,有了母亲们的操持,许许多多的人家也在端午节包粽子、煮粽子、吃粽子,过着安居乐业的日子。我想,这也是屈原希望看到的,但上下求索却没有得到的,屈原的愿望实现了,今天我们要告慰烈士的英灵,就需要格外珍惜这样的好日子。

  中国人是讲求身前身后名的。屈子身前,报国无门,备受冤屈,郁郁不得志;身后千百年来,明察秋毫的老百姓们已经用他们特有的方式让他名垂千古、扬眉吐气了。这是许多曾经千万人拥戴、煊赫至极的帝王们不曾有过的!我想,九泉之下的屈子,若有知,也会死而无憾了,从此祭扫屈原,吃粽子就一直流传至今。在我的心中,更可惜的是,母亲过早的离开了我们,每当端午节来临,闻到到粽子香甜,我就更加思念母亲,母亲包的粽子香甜味,永远留在我的心里。这也是端午情深,粽子香。

  

词语首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