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寒山问拾得曰:世间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如何处治乎
拾得云: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
寒山云:还有甚诀可以躲得
拾得云:我曾看过弥勒菩萨偈,你且听我念偈曰:
有人骂老拙,老拙只说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
涕唾在面上,随它自干了,我也省气力,他也无烦恼。
这样波罗密,便是妙中宝。
若知这消息,何愁道不了人弱心不弱,人贫道不贫,一心要修行,常在道中办。
世人爱荣华,我不争场面;名利总成空,贪心无足厌。金银积如山,难买无常限;古今多少人,那个活几千。
这个逞英雄,那个做好汉,看看两发白,年年容颜变,日月像抛梭,光阴如射箭,不久病来侵,低头暗嗟叹,自想年少时,不把修行办,得病想回头,阎王无转限。
马上放下手,回头未为晚;也不论是非,也不把家办,
也不争人我,也不做好汉,骂着也不觉,问着如哑汉,
打着也不理,推着混身转,也不怕人笑,也不做脸面,
几年儿女债,抛开不再见。好个争名利,转眼荒郊伴。
我看世上人,都是精扯淡。劝君即回头,单把修行干。
做个大丈夫,一刀截两段;跳出红火坑,做个清凉汉。
悟得真常理,日月为邻伴。”
传说,寒山和拾得原本是佛界的两位罗汉,在凡间化做两位苦行僧。一日,寒山受人侮辱,气愤至极。便有了与拾得下面的一段精彩对话。
原文摘选:
寒山子问拾得曰:世间有人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如何处之乎
拾得笑曰:只要忍他、让他、避他、由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过几年,你且看他。
这段经典的对话,蕴含的含义是什么呢答案是——时间对人的强力改变。
一个恶人,经过时间和岁月的淘洗,他早晚会发现,自己造的孽和作的恶有一天又回到了自己身上,悔恨、痛苦、太多不好的回忆,就像一块巨石迎头砸向他,又如同一条毒蛇,不停在他梦中纠缠,撕咬,任他如何挣脱,还是被曾经的过错和恶行所困扰。拾得看透了时间的本质,看清了善恶的因果循环,所以,他教导我们,在面对诽谤、欺辱、嘲笑、轻视、污蔑、恶行、欺骗等他人不好的行为时,在面对社会中的各色人等时,我们要存得住气,我们要学会忍受、避让、沉默、耐受、任由,把握好自我的言行和内心,不被外界所激怒和干扰。
无论恶人当时如何嚣张跋扈、如何不可一世,最终都逃不过时间的巨手。时间能说明一切,所以说,再过几年,你且看他。如果几年后,他还不曾改变,那就再过几年,甚至几十年,等大限来临,你再看他,那时他所做的一切恶,都将化为一股痛苦的液体被他咬着牙咽下。也许就那么一刻,他从来没有思考过的生命的意义,他开始思考,开始明白了时间的意义,最终在闭眼的那瞬间,灵魂获取了做人要向善的信息,诽谤、欺辱、嘲笑、轻视、污蔑、恶行、欺骗等等属于恶的事物被丢弃,而那些带有光明与爱、善与美、真诚与自由的事物,将重新聚集于他省悟的心。
寒山问拾得曰:世间有人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如何处治乎
拾得曰:只要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
寒山云:还有甚诀可以躲得
拾得云:我曾看过弥勒菩萨偈,你且听我念偈曰:
老拙穿衲袄,淡饭腹 中饱,补破好遮寒,万事随缘了。
寒山与拾得两位大师,是唐代天台山国清寺隐僧,佛教史上著名诗僧,并称"寒拾"。行迹怪诞,言语非常,相传是文殊菩萨与普贤菩萨的化身。
寒山拾得后被人传说成心中的"和合二仙"。传说他们手持的物品,件件都是有讲究的。那荷花是并蒂莲的意思,盒子是象征"好合"的意思,而五只蝙蝠,则寓意着五福临门,真是大吉大利!
寒山住寒山,拾得自拾得。凡愚岂见知,丰干却相识。
寒山拾得问对偈-
原唱:周运炫
曲:周运炫
歌词:
寒山问拾得曰世间谤我欺我辱我
笑我轻我贱我恶我
骗我如何处之乎
拾得答曰只是忍他
让他由他避他耐他
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
寒山又问还有甚诀
可以躲得拾得答曰
我曾看过弥勒菩萨偈
你且听我念偈曰
有人骂老拙老拙只说好
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
涕唾在面上随它自干了
我也省气力他也无烦恼
这样波罗密便是妙中宝
若知这消息何愁道不了
人弱心不弱人贫道不贫
一心要修行常在道中办
世人爱荣华我不争场面
名利总成空贪心无足厌
金银积如山难买无常限
古今多少人那个活几千
这个逞英雄那个做好汉
看看两发白年年容颜变
日月像抛梭光阴如射箭
不久病来侵低头暗嗟叹
自想年少时不把修行办
得病想回头阎王无转限
马上放下手回头未为晚
也不论是非也不把家办
也不争人我也不做好汉
骂着也不觉问着如哑汉
打着也不理推着混身转
也不怕人笑也不做脸面
几年儿女债抛开不再见
好个争名利转眼荒郊伴
我看世上人都是精扯淡
劝君即回头单把修行干
做个大丈夫一刀截两段
跳出红火坑做个清凉汉
悟得真常理日月为邻伴
悟得真常理日月为邻伴
寒山寺距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的历史。在中国历史上,寒山寺曾是我国十大名寺之一。该寺原名“妙利普明塔院”,到唐贞观年间改名为“寒山寺”。后来又因唐代诗人张继的一首脍炙人口的《枫桥夜泊》而闻名。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写的正是江南古刹寒山寺。
寒山寺,原名“妙利普明塔院”,位于苏州城西阊门外5000米外的枫桥镇,始建于梁武帝时期。到了唐代,寺院改名为“寒山寺”。关于寺名的由来还有一个传说。
相传,唐太宗贞观年间有两个年轻人,一个叫寒山,一个叫拾得,他们是一对非常要好的朋友。有一年,寒山的父母为他与家住青山湾的一位姑娘订了亲,但姑娘却早已与拾得互生爱意。寒山知道后毅然离开家乡,独自去苏州出家修行,以成全好友拾得。拾得听说了非常感动,但他决定放弃这段爱情,前往苏州寻觅好友,并皈依佛门。途中正值夏天,拾得顺手采摘了一朵荷花带在身边。经过长途奔波,拾得终于在苏州城外的寺庙找到了寒山,这时,他手中的荷花依然鲜艳芬芳。
二人久别重逢,寒山悲喜交加,急忙用双手捧着盛有素斋的篦盒,上前迎接拾得。不久,寒山与拾得成为得道高僧,人们便称该寺为“寒山寺”。如今,在寒山寺内还存有一方碑石,上面刻着“和合二仙”图案,就是这两位好朋友久别重逢时的情景。
寒山、拾得两位大师之间的玄妙奇谈为世人所推崇。一天,寒山与拾得谈玄论古,寒山问拾:“世间有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如何处之乎”拾得曰:“只要忍他,让他,由他,避他,敬他,不要理他,再过几年,你且看他!”这个绝妙的问答,至今仍然广为流传,影响甚广。
一千多年以来,寒山寺历经磨难,曾先后多次遭到火毁,最后一次重建是清代光绪年间。寺内古迹甚多,有张继诗的石刻碑文,寒山、拾得的石刻像,明代吴中四才子之一的文徵明和唐寅所书碑文残片等,主要建筑有大雄宝殿、藏经楼、碑廊、钟楼、枫江楼等。
寒山寺正殿为大雄宝殿,殿宇门楣上高悬“大雄宝殿”四字匾额。其面宽五间,进深四间。高大的须弥座上安奉释迦牟尼金身佛像,慈眉善目,神态安详。
佛像背后与别处寺庙不同,供奉着寒山、拾得的石刻画像,而不是海岛观音。画像出自扬州八怪之一罗聘之手。图中寒山右手指地,谈笑风生,拾得袒胸露腹,欢愉静听,两人都是披头散发,憨态可掬。
藏经楼是收藏陈放经书处。在藏经楼南侧有一座六角形重檐亭阁,这就是以“夜半钟声”闻名的钟楼,而现在这口钟是清代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重铸的,距今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据说,张继去首都长安(今西安)赴考后,落第返回,途经寒山寺,夜泊于枫桥附近的客船中,夜里难以成眠,听到寒山寺传来的钟声,有感而作《枫桥夜泊》。
如今,清末著名学者俞据书写的《枫桥夜泊》诗石刻碑文已成为寒山寺中的一绝
大概就是,这个世上太多不得已,谁人不叹奈何奈何——
《拟寒山拾得二十首其一》原文如下:
风吹瓦堕屋,正打破我头。瓦亦自破碎,岂但我血流。我终不嗔渠,此瓦不自由。众生造众恶,亦有一机抽。渠不知此机,故自认愆尤。此但可哀怜,劝令真正修。岂可自迷闷,与渠作冤雠。
大意:风吹得瓦落下了屋檐,正好砸破我的头。瓦自己也碎了,不是只有我一人流血受伤。每个人在这世上都有自己的位置,都被无形的力量驱赶。千万别怪罪这片瓦,这片瓦也身不由己。大致指:伤害你的人同时在某方面也伤害了他自己,并且他本意不是针对你,只是事情一件件推动他做出这些反应。让你放宽心,大家都很无奈。
寒山问拾得:世间有人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骗我,如何处治乎
拾得曰: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
我读万卷书,识尽天下理。
智者渠自知,愚者谁信尔。
奇哉闲道人,跳出三句里。
独悟自根本,不从他处起。
寒山,拾得是唐朝的两个诗僧,其诗语言通俗,似诗似偈,自出手眼。如拾得诗:“若解捉老鼠,不在五白猫。若能悟理性,那由锦绣包”,“教汝痴众生,慧心勤觉悟”。他们以禅入诗,以诗谈禅的诗风尤为宋代诗人所推崇。这首诗即王安石摹拟寒山、拾得的诗体所作二十首中的一首。王安石对这些诗很欣赏,在给自己女儿的诗中说:“未有拟寒山,觉汝耳目荧”(《寄吴氏女子》)。时人也很激赏,李璧云:“公有拟寒山诗,晚年作,深造佛理。”
“我读万卷书,识尽天下理”。发端的两句述自己的读书和感悟。前句用杜甫“读书破万卷”诗意。这两句说自己读了许多书,故而通达世间道理。乍读初品,似乎诗人有自矜之意,其实不然。据《宋史·王安石传》载:“安石少好读书,一过目而终身不忘。其属文动笔如飞,初若不经意,既成,见者皆服其精妙”。他少年博学多才从中可知;况且诗人写这首诗时已六十二岁,年过花甲,到了人生的秋天,这样说也可看成是对自己人生旅程的总结;再从诗理上看,一、二两句实为三、四两句作铺垫。
“智者渠自知,愚者谁信尔”,即承“识尽天下理”来说的。“渠”为第三人称“他”;“尔”为第二人称“你”。诗人识尽天下理,对世人有何用呢?拿拾得的话来说:“世间亿万人,面孔不相似”,慧根亦有天壤之别。灵心慧性的“智者”,他会以自己的方式去认识世上真理,茫昧不通的“愚者”,即使天下至理放在他眼前,他亦不会相信。对天下理,这二者一是晓然,一是茫然。茫然的无庸提及,晓然的也不足为奇,那么诗人所欣赏的是什么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