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吴】姓氏来源、最新排名和历史名人(吴姓氏的来源和故事)

【吴】姓氏来源、最新排名和历史名人(吴姓氏的来源和故事)


吴姓在新百家姓排名:第10位吴 旧百家姓排名:第6

寻根溯祖
1、以吴国号为姓,出自姬姓,是黄帝轩辕氏的直系后裔。商朝时,黄帝的12世孙古公亶父(周太王)建立了周部落。太王有三子,其中小儿子季历颇有才干,生子姬昌(周文王),姬昌出世时,有圣瑞出现,所以太王就属意姬昌接位。太王的大儿子泰伯和二儿子仲雍知道了父王的意思是先传位给季历,再传位给姬昌,就决定自动让贤,便一起南下荆蛮(周人敌视楚国的称呼)。太伯和仲雍给当时比较落后的江南带去了中原先进的文化,被当地土著推举为君长,号称句吴。泰伯死后,由仲雍继位。周武王(姬昌为文王,其子姬发为武王)灭商后,仲雍的3世孙周章为诸侯,国号改称吴,并追封太伯为吴伯。至仲雍的第19世孙寿梦称王,建都今江苏苏州。寿梦的第四子季札本该继承王位,但他避而不受,逃到延陵以耕田为生。此后吴王寿梦的后裔分为两支:一支在政治上发展,出现了吴王阖闾,吴王夫差等著名国君;另一支则是季札及其后裔独立发展,人丁繁衍众多,构成了当今吴姓的绝大部分。吴国被越国所灭后,其子孙便以国为姓,称吴姓。
2、上古时已有吴姓。一是舜的后代有封在虞的,因“虞”与“吴”音相近,故舜后有吴姓。一是颛顼帝时有吴权,其后亦有吴氏。一是少康帝时有神箭手吴贺,其后有吴姓。
3、出自古帝颛顼时期吴权之后裔。据有关资料所载,相传为上古颛顼帝(高阳氏)时吴权的后代。
4、夏代国王少康时有吴贺,其后为吴氏。
5、少数民族与汉族融合,产生吴姓。锡伯族、柯尔克孜族、朝鲜族、赫哲族等均有为吴姓者。

得姓始祖
泰伯。三千多年前,陕西岐山一带,有一周族部落,首领被称为周太王。周太王生有长子泰伯,次子仲雍和小儿子季历。季历的儿子昌聪明早慧,深受太王宠爱。周太王想传位于昌,但根据当时传统应传位于长子,太王因此郁郁寡欢。泰伯明白父亲的意思后,就和二弟仲雍一起逃到荒凉的江南,自创基业,建立了勾吴古国。商朝灭亡后,周朝建立,周武王封泰伯第三世孙周章为侯,遂改国号为吴。春秋时期,吴国被越国所灭,其王族支庶子孙不忘亡国之恨,便以国名“吴”为姓,泰伯也就成为了吴姓的得姓始祖。

迁徙分布
吴国灭亡后,夫差的太子吴鸿被流放到江西,夫差之后还繁衍于江浙、安徽、山东、河南境内的一些地方。隋唐时期,吴氏已广泛地分布于大江南北。唐高宗时有吴姓将佐随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开辟漳州,唐僖宗时,有吴姓将佐随王审知入闽,皆在福建安家落户。宋明以后,吴氏称雄于东南,其中季扎的53世孙吴宣是后蜀驸马,家族显赫一时。吴宣的5世孙吴吉甫是吴氏入粤始祖。
吴氏迁居台湾始于1291年,入台第一人是元朝礼部员外郎吴光斗,他奉命率6000人乘船往使琉球(即台湾)。明朝末年以后,福建、广东沿海吴氏有许多人前往澎湖、台北、高雄等地谋生创业。发展至今,其中最为显赫的一支是吴伯雄家族。吴伯雄现任 * 民党中央常委、台北市市长等要职,其家族号称吴氏全台第一家。
吴氏迁居香港,大约始于元代。
吴氏向海外拓展,最早是到日本。吴人东渡日本在公元前450年左右,其中有一支演变成日本皇室。吴氏在东渡日本的同时,还有大批人南迁,进入今越南地区。其中季扎的50世孙吴权于939年称王,建立了越南历史上最早的独立王朝——吴朝。南越政权最后一任总统吴庭艳即吴权之后。现在越南有二百多姓,吴姓为第六大姓。东汉时有吴风进入朝鲜,发展至今,吴姓称为朝鲜143个姓氏中最常见的20大姓之一。明代以后,吴姓还有人移民南洋,迁至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尼、新加坡以及泰国、缅甸等国,近代,又有人旅居欧美。

郡望堂号
【堂号】 延陵堂:季扎是吴王寿梦的第四子,以贤德著称,寿梦想让他继承王位,他坚辞不受,寿梦只好把他封在延陵。他的三个哥哥先后为吴王,临死时要传位给他,他仍然不接受。因此他被后人奉为至德第三人,又因其封邑在延陵,故时人称其为延陵季子。
【郡望】 延陵县:西晋时分曲阿县置县。 濮阳郡:晋代时改东郡置国,西晋末改为郡。此支吴氏,其开基始祖为广平侯吴汉的裔孙吴遵。 陈留郡:西汉时置郡。此支吴氏是季扎的后裔,为东汉吴恢之族所在。 长沙郡:秦时置郡。此支吴氏系季扎之后,其开基始祖为西汉长沙王吴芮。

历史名人
吴道子:唐代著名画家。被后人奉为画圣。其画线条遒劲雄放,变化丰富,一变古来沿袭的高古游丝描的细笔,发展了线描的艺术方法,故表现出来的物象富有运动感、节奏感,被人们称为吴带当风。
吴承恩:明朝小说家。著有《西游记》传世。
吴勉:贵州黎平侗族英雄
吴起:战国时著名军事家。卫国人。初为鲁将,继为魏将,后奔楚国,任令尹,主持变法,后被杀。
吴广:秦末农民起义领袖。公元前209年与陈胜发动戍卒九百人起义,建立张楚政权。后为部将田臧假借陈胜命令杀害。
吴三桂 :明末清初人物,字长伯。明末清初辽东人,祖籍江苏高邮,大将军 。
吴敬梓:清代人,以小说《儒林外史》而著称的杰出讽刺作家。
吴沃尧:清代著名小说家。著有《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吴昌硕:清代著名的篆刻家、书画家。工诗,善书法,尤精篆刻。
吴其濬:清代著名政治家、科学家。著有被誉为19世纪中国重要的植物学著作《植物名实图考长编》22卷和《植物名实图考》38卷。
吴懋: 瑞德祥公司董事长,曾创建中华人民共和国 * 社会主义先锋党。

宗族特征
1、历代吴姓族人地位都比较显赫,高官众多,且名人辈出。
2、吴姓族人皇亲较多 ,从而使得本族有一个良好发展环境,繁衍播迁到全国各地。
3、各支吴姓字行辈份排列有序 。浙江嵊县吴姓一支字行派语为:“天地君亲师,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湖南 岳阳吴姓一支字行为:“祥肇起文新世泽,先勋自古远腾芳,传家之道惟仁让,懋德千秋载 宠光。”据吴漠修《吴世族谱》,湖南洞庭吴姓一支字行为:“嘉时永定,克绍景从,懋光必应,继礼承宗。”据《永定吴氏族谱》,福建永定思贤村吴姓派语为:“念万仕谭志,国 以毓瑞集,其子仁光裕,乃昌宜宗礼,让德永振世,嘉兴绍贤良,衍庆发文武,显达。”

吴姓宗祠通用对联
〖吴姓宗祠门楣题辞〗
延陵高风
“延陵高风”指周章正式封吴之后,国势日强,至仲雍的十九代孙寿梦正式称王。寿梦有四个儿子,最小的季札为人仁义礼让,最为贤能,为父所喜,为兄所爱。寿梦想让位给他。季札象他的先祖泰伯一样,执意推让,并远逃他乡,终身不受国位。吴王就将他封在延陵(今江苏常州市、江阴县一带),称为延陵季子。因此,吴氏亦有称延陵堂者。延陵遂成为后世吴姓的郡望之一。

〖吴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世家第一;
至德让三。
——佚名撰吴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自春秋吴泰伯为周太王(古公亶父)之长子,让位于弟季历及季历子昌(文王)。孔子称其有“至德”,《史记》列为世家第一。
延陵世泽;
梅里家声。
——佚名撰吴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自春秋·吴公子季札,封于延陵(今江苏省武进)称“延陵季子”。泰伯让位而避于吴,住今江苏省无锡梅里。
延陵望族;
廷尉名官。
——佚名撰吴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出春秋·吴季札。下联典出西汉·吴公,文帝时为河南太守,征为廷尉。尝荐贾谊于文帝,文帝召贾谊为博士。
治平称最;
明体达用。
——佚名撰吴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自西汉·吴公,公正廉明,治平为天下第一。下联典自清·吴廷栋治学以明体达用为主。
治平称最;
让德留芳。
——佚名撰吴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西汉吴公。下联典指吴氏的来历。
宫女列阵;
箫鸾成仙。
——佚名撰吴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出春秋·孙武以《兵法》教吴王宫女列战阵以显治军之能。下联典出唐·文箫与仙女吴彩鸾结为夫妇,双双成仙而去。
清操绝俗;
画圣留名。
——佚名撰吴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出西晋·吴隐之任职各地,均著清操。下联典出唐·吴道子为著名画家,世人誉为“画圣”。
鹰扬虎视;
剑气玉光。
——佚名撰吴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自三国·吴质,曹操赞其“鹰扬其体,虎视凤观”。下联典自明·吴伯宗,人称“玉光剑气,殆不可掩”。

〖吴姓宗祠五言通用联〗
八闽孝子裔;
三让帝王家。
——佚名撰吴姓宗祠通用联
典用台湾省台南市吴氏大宗祠联

〖吴姓宗祠六言通用联〗
三让两家天下;
一剑万世千秋。
——佚名撰吴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出《史记·吴太伯世家:“孔子言:‘太伯可谓至德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下联典用季札挂剑徐君之墓树的典故。
孙子能教宫女;
文箫幸遇仙姝。
——佚名撰吴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黄指春秋吴王阖闾用孙武操练宫女事,在操练女军时,不顾吴王面子而杀他两名爱妃,果然使军纪严明。下联典指唐·吴彩鸾遇书生文箫事,想传书生文箫于太和年遇到他,受她接济。十年后,一起到吴中越王山,各跨一虎成仙而去。


〖吴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渤海家风千古兴;
延陵世泽万载隆。
——佚名撰吴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江西省上犹县吴氏宗祠联。全联典指春秋吴·季札。春秋时吴王寿梦第四子,称公子札,是一位与江阴历史渊源有关的古代贤人。传为避王位弃其室而耕于江阴申港东南的舜过山下,人称延陵季子。季札不仅品德高尚,而且是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和外交家。广交当世贤士,对提高华夏文化作出了贡献。季札重信义。一次途经徐国时,徐国的国君非常羡慕他佩带的宝剑,难于启齿相求,季札因自己还要遍访列国,当时未便相赠。待出使归来,再经徐国时,徐君已死,季札慨然解下佩剑,挂在徐君墓旁的松树上。侍从不解。他说:“我内心早已答应把宝剑送给徐君,难道能因徐君死了就可以违背我的心愿吗?”此事传为千古美谈。《春秋》载:季札于公元前485年死后葬在申港西南。后人在墓旁建季子祠,墓前立碑,传说碑铭“呜呼有吴延陵君子之墓”10个古篆是孔子所书。今申港中学所在地就是季子祠原址,季子墓高大的封土依然耸立在古老的申浦河西畔。
百年丕振延陵绪;
三让犹存泰伯心。
——佚名撰吴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江西省上犹县吴氏宗祠联。全联典指春秋吴·泰伯。权威姓氏著作《元和姓纂》云“周太王子泰伯、钟雍封吴,子孙以国为氏”(泰伯亦作太伯)。姓氏学者咸认吴氏始祖是泰伯。泰伯是周太王的长子而周太王意将家业让于三子季历,泰伯为遂亲愿与二弟仲雍两次出逃,从陕西岐山一直跑到南方今江苏无锡一带,建立起氏族小国,并沿用第一次出奔建立的国号句吴。当地的土著吴人,仰慕泰伯兄弟的贤德,有一千多户归附他,于是泰伯成为句吴的首领。泰伯死后无子嗣,由二弟仲雍继其位且世代相袭。至周武王时,封仲雍的曾孙周章为吴国国君。
楼危明月芭蕉翠;
水涨白帆杨柳青。
——佚名撰吴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南宋词人吴文英,工词。下联典指明代小说家吴承恩。
人称祖师号画圣;
我恨王郎曰频香。
——佚名撰吴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出唐代著名画家吴道子,被誉“画圣”,民间绘塑艺人奉为“祖师”。下联典出清代女祠人吴藻,字频香。
吏部文章昭日月;
将军功业炳山川。
——佚名撰吴姓宗祠通用联
典用佚名集吴天发碑字帖联。


〖吴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秘义烟涵,瑰词雨散;
文章绮合,藻思罗开。
——吴荣光撰吴姓宗祠通用联
采用清代书法家、金石学家吴荣光联。
休逸住延陵,支分西土;
富饶迁石里,派衍东山。
——佚名撰吴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采用安徽省歙县胡埠口吴氏宗祠联。上联典出本支吴氏源于延陵季子,即吴王寿梦的第四子季札,因不愿继承王位受封于延陵。“西土”,胡埠口在延陵以西。下联“石里”,指附近吴氏散居地石门坞、石门坑等;“东山”,为当地小山名。
胄继缙绅,高出延陵鼎族;
政务宽厚,早标太守芳名。
——佚名撰吴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春秋吴·季札。下联典指西汉·吴公。
志异征诛,三让两家天下;
功同开辟,一抔万古江南。
——佚名撰吴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江苏省无锡县吴姓宗祠联。全联典指春秋吴姓始祖周太王之子泰伯让位幼弟季历开辟江南的史实,其联在今江苏省无锡县的泰伯祠(又称至德寺、让王庙)和泰伯墓。泰伯因三让天下,德行高尚而被后人尊为至德。天下吴姓均尊泰伯为开姓始祖。
读书好,耕田好,学好便好;
创业难,守业难,知难不难。
——吴敬梓撰吴姓宗祠通用联
采用清代小说家吴敬梓自题联。
持议刚方,坐席正讲官之体;
风裁峻厉,飞帛书御史之名。
——佚名撰吴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自北宋·吴申,持议刚方,上书“争讲官正席”。下联典出北宋·吴中复,累官殿中侍御史,风节峻厉,先后弹罢宰相梁适、刘沆。仁宗飞白书“铁御史”三字赐之。
至德启云礽,三让两家天下;
大宗绵雪堰,千秋一脉江南。
——佚名撰吴姓宗祠通用联
典用吴氏宗祠联。
始国忆江苏,碑前遂得追根志;
迁台荣栗邑,海外还存慕祖心。
——佚名撰吴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台湾省苗栗县吴氏宗亲会敬献给江苏省无锡市泰伯祠联。1992年10月中旬,来自东南亚、台湾、香港、美国等地的泰伯后裔一行198人,在“世界至德宗亲总会”的带领下,到无锡泰伯祠寻根祭祖,于人宗亲,洒扫成礼,盛况空前。台湾苗栗县吴氏宗亲会还特意敬献了这副新堂联。
系出延陵,溯先世家风,芬流兰谷;
派衍绮里,缅当时儒术,望重草庐。
——佚名撰吴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吴氏宗祠联。
渤海延陵分两郡,系本同源,上溯三让传家,实二千余年来共称鼻祖;
闽派琼支聚一堂,欢联异域,最喜四方观礼,在数万几里外大振家风。
——佚名撰吴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吴氏宗祠联。

吴姓典故、趣事
〖吴汉杀妻〗
吴汉,字字颜,南阳宛人。关于吴汉及其家世的历史演义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其中有一出京剧《吴汉杀妻》,也叫《斩经堂》。
汉朝潼关总兵吴汉娶了王莽的女儿为妻。王莽篡汉后,下令捉拿汉宗室刘秀。吴汉守关时,捉住了刘秀,准备送去报功,其母告诉吴汉说,王莽是他家的仇人,吴汉的父亲是被王莽杀害的,那时他年龄小不懂事,现在应该为父报仇。吴母命令吴汉杀死王莽的女儿,扶助刘秀兴复汉室。吴汉持剑去杀妻子,正好其妻在经堂念佛,吴汉不忍杀她,将实情告诉了她。王莽的女儿听后自刎而死,吴母因为促使吴汉下决心反对王莽,也上吊 * 了。吴汉于是死心塌地追随刘秀去打天下,后来成为东汉中兴的名将之一。

〖贤人吴隐之〗
吴隐之,字处默,祖籍濮阳鄄城,是吴质六世孙。吴隐之还有一个胞兄吴坦之。吴隐之家境贫寒,其父母早逝,兄弟俩相依为命。
吴隐之年轻的时候,博览群书,以孝著称于世。相传,他和哥哥吴坦之为去世的父母哭丧时,其悲声惨切,不但令行人为之流泪,而且出现了双鹤哀鸣、群雁不飞的情景。
后来,吴隐之兄弟因孝名远扬,被朝廷征召做了官。吴隐之兄弟间感情真挚,东晋大司马桓温专权时,袁真对其不满,起兵反叛,最后失败了。吴坦之因支持袁真受牵连而被桓温逮捕,即将被除死。吴隐之听说后,急忙赶去面见大司马桓温,情愿替兄赴死。使桓温被感化了,从而赦免了吴坦之,吴隐之也因此受到大司马桓温的赏识。吴隐之官职屡次升迁,后来出任为晋陵郡(今江苏镇江)太守。在太守任上,他勤于政事,为官清廉,生活简朴。平时穿布衣,出门不坐车子,他的妻子虽贵为太守夫人,也是亲自纺纱织布,就连到集市上买的劈柴都自己背回家。相传吴隐之的女儿出嫁时,他的朋友谢玄不知道他家拮据,派有名的厨师前去帮忙操办婚事。厨师到他家后发现他家几乎穷得一无所有,家人正牵着一条狗准备去卖钱,换取嫁女的费用。后来吴隐之升为秘书监,生活依然清苦。所得俸禄大都接济了贫穷的亲戚朋友,冬天到了甚至连棉被都没有,像普通老百姓一样贫苦。
位于五岭之南的广州地区,盛产象牙、珍珠和名贵药材。历任广州刺史大都贪泞受贿,搜刮百姓,使得民怨沸腾,简文帝司马昱为改变此弊端,决定委任清官吴隐之为龙骧将军、广州刺史。吴隐之赴广州上任途中,在距广州20里的地方,有一个名叫石门的小镇,那里有一股涌泉叫石门水。据说,外地人一旦饮了这里的泉水,便会起贪心,干出伤天害理的勾当,人们都称它为贪泉。历任广州刺史东窗事发后,都以误饮贪泉为借口为自己开脱罪责。吴隐之到达此地后,他认为官吏贪不贪,关键在于心术正不正。他掬水而饮。饮过贪泉水,还做了一首诗以表明心志,诗中写道:“古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
吴隐之到任后,严格要求自己,生活非常简朴。起初,人们认为刺史不过是在装模作样罢了。可是一年过去了,吴隐之仍一如既往,时常以贪泉的事来警诫自己。一天,随从送来一包剔骨的鲜鱼,他立刻警觉起来,拒绝接收这份礼物,并严厉警告说:“一定要以身作则,不吃请,不受贿。如再发生此类的事,必定要严加惩罚。”在吴隐之的感召下,广州地区风气为之一变,官吏奉公守法,百姓安居乐业,民风也淳正了。
吴隐之饮贪泉而不贪的行为,不但受到东晋皇帝的嘉奖,也备受后人称赞。唐代名臣魏征编修《晋书》时,为清官吴隐之写下了“晋代良能,此焉为最”的评语。如今广州越秀博物馆内,仍竖有一块刻着“贪泉”两个大字的石碑,这是广州老百姓为纪念清官吴隐之的趣闻佳话而立的。

〖高邮吴三桂家族的兴与衰〗
高邮吴氏在明清之际因迁居辽东的裔孙吴襄、吴三桂父子而知名于世,吴三桂生于1612年。吴三桂先世本是安徽徽州人,其后迁居江苏高邮,形成高邮吴氏。吴三桂的祖父是个以贩马为业的商人,奔走于北方各地,后定居于辽东,到吴三桂父亲吴襄时,其家族才开始振兴,形成明末辽东有实力的军事家族,高邮吴氏也随之名震四方。
吴襄,少年时读书很少,成年后,体格强健,从军到镇武将军李成梁部下效力。明天启年间,吴襄中武进士。崇祯年间,吴襄先后历任都指挥使、都督同知、总兵、中军府都督等军事要职。他和世守辽东的祖氏家族联姻,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军事集团。吴襄在辽东拥有一支精锐的家族亲军和大量的庄园,吴三桂的舅父祖大寿、祖大弼、祖大乐都是明代世守辽东的重要将领,其下有表兄弟祖泽润、祖泽远、祖泽溥、祖泽洪等十多名副参将军官。
明末国势衰落,后金兴起,辽东战事频仍。青年吴三桂随父征战辽东各地,积累了丰富的经历,也锻炼了初步的军事组织才能,有了一定的声誉。
吴三桂早年就善于钻营,注意全力结交军政要人。太监高起总监宁锦军马时,吴三桂便拜这位以杀良臣冒功为能事的阉人为义父。崇祯年间,重臣洪承畴经略辽东时,吴三桂也拜在他门下。此后吴三桂在这批人的扶植下一路飙升,几年间,从一个普通的中下级军官升任团练总兵,成为明朝一位重要将领。
明清在关外对峙时期,升任要职的吴三桂虽然参加过一些抗清战争,但败多胜少,过大于功。崇祯四年吴三桂随父参加救援大凌河战役,战斗间吴三桂父子见形势不妙而临阵脱逃,造成明军四万余人全部溃败,大凌河也因援绝而陷入清军之手。崇祯七年吴三桂父子参与救援宣府、大同战役畏敌不前,致使乱兵骚扰地方。吴三桂独当一面后,适逢以洪承畴为主帅的13万明军被清军主帅皇太极围于松山。吴三桂没接到命令就擅自提前率军夺路逃跑,结果连大印也被清军缴获。在吴三桂影响下,各路兵马争相败逃,明军损失惨重。这次战役号称松锦战役,明军的失败为日后清军入关打通了道路。吴三桂因之被降 * ,驻守宁远。
吴三桂驻守宁远期间,明清之间的政治军事对峙形势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吴三桂成了明清两个政权之间举足轻重的人物。对明朝而言,松锦失陷后,宁远成为阻挡清军入关的主要屏障。吴三桂驻守宁远后,收罗兵勇,召集散兵,军队增加到三四万人。1643年,吴三桂凭借这支军队入卫京师,抵御清军进关取得了战绩。这一年,中后所、前屯卫、中前所三城相继失守,惟独吴三桂守住了宁远孤城。在此情况下,明政府自然把吴三桂视为东部边陲的保障,并在其入卫京师时,给予武英殿赐宴之恩荣。对清而言,夺取宁远是清军入关的前提。清人为达到其战略意图,动用已经降清的吴三桂的亲戚故旧,对其进行了频繁的,劝降活动,信使往返不绝于道。吴三桂既未立即决定降清,也没有做出毁书斩使誓与清军决战到底的激烈行为。吴三桂此时掌握着一支战斗力很强的军队,他洞观时局因而他决定在日后时局剧烈变化时为自己留一条后路。
此时明政府可谓内外交困,李自成起义军西出西安,东渡黄河,连克临汾、太原、大同、定宣府等要地,进军矛头直指京师。面临覆亡的明政府,朝野上下把吴三桂视作救命稻草。崇祯皇帝召见其父吴襄,将吴襄提升为中军府都督。又加封吴三桂为平西伯,飞檄急调其入卫京师。吴三桂早就想撤离孤宁远,他接到命令后,不到十天就将宁远50万军民撤至山海关。当吴三桂率部抵达永平时,北京已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李自成大军已攻下北京,崇祯帝已吊死煤山,在京大臣也多已投降李自成,吴三桂成了丧家的猛犬。此后吴三桂在多种政治势力之间进行投击,不管投向何方,全以自己的利益为定。
永平离北京不过数百里,吴三桂最初决定降李,他曾接待了李自成派来招降的使者,甚至在途中大张告示宣称进京朝见新主,李自成的檄文中也曾有“吴三桂知天命所在,已回心革面”之说。这仅仅是吴三桂在特殊形势下的权宜之计,他一方面想借此保全自己的特权财产及身家性命;另一方面还抱有充当新王朝佐命功臣的希望。然而,农民起义军对旧事物巨大的破坏力彻底摧毁了吴三桂的幻想,李自成手下大将刘宗敏等人开始对在京的明朝官员进行追赃,有的甚至实施拷问,其父吴襄也在其列。吴襄也私下给吴三桂写信,要他速来救父。此时,李自成也认识到了吴三桂的重要性,即令刘宗敏释放吴襄,并令写信劝降吴三桂。这两封信一前一后仅差一两天,吴三桂看到两封内容截然不同的家信,断定李自成的招降活动不过是一场骗局,下决心和李自成决裂。
明代晚期,社会腐败,官僚士大夫多追求豪华奢侈的生活,常常 * 。少年得志的吴三桂出入达官贵人之间,深受影响,吴三桂早年就纵情歌舞声色。入卫京师时,曾以千金购得苏州名妓陈圆圆,藏之密宅,后世称之为“金屋藏娇”。
在吴三桂和李自成决裂之后,腹背两面受敌,山海关以西李自成重兵已近在咫尺,山海关之东是日益逼近的宿敌清。在生存大计的权衡下,吴三桂不顾民族大义终于将目光投向雄居东北的满清,这是势所必然。但吴三桂清楚地意识到,明清对峙几十年来形成了民族仇视,如已降清的洪承畴、祖大寿等皆为士林所不耻,遭朝野上下所唾骂。因此他不敢贸然地降清。当年曾招降他的皇太极此时已经去世。他精心设计出了一套投石问路的具体步骤。吴三桂先发出了关于他和清军联合入犯的假情报以试探各阶层的反应,广造复辟舆论,宣扬“试看赤县之归心,仍是朱家正统”,并煽动在京的明遗老遗少为崇祯帝发丧。
此时虽然已存在吴三桂降清的客观形势,吴三桂向清军统帅多尔衮发出了第一封求援信,在这封信里,吴三桂以明朝臣子的身份向清求援,灭除李自成等流寇,使明朝得以复发,而不是请清入主中原。想待消灭了起义军后,以“子女玉帛”和部分土地作为对清出兵的酬谢和报答。在进军路线上,吴三桂严加限制,要求清军自喜峰口、龙井关、增子岭、密云等处进入明境。这些地方是从前清兵历次进攻内地的旧路,现在又是李自成起义军驻扎的要地。然而就在这时,吴李对峙的军事形势发生了新变化。李自成开始对吴三桂施加更大的军事压力,增派数万大军开赴山海关,山海关行将成为吴李决战的主战场,吴三桂面临灭亡的命运。吴三桂被迫改变初衷,由不许清兵从山海关入境,到迫切要 求清军从山海关入关,企图使清军与即将到来的起义军决战。
长期以来,山海关一直是清军入关作战的主要障碍,越过山海关,入主中原将会一泻千里。这次吴三桂主动献关,对清军来说是求之不得的极好机会。多尔衮立即命令全部军队折而向东。为逼迫吴三桂彻底降清,多尔衮在行至山海关外五里处停下,按兵不动。此时吴三桂形势十分危机,一方面李自成大军压境,即将发动进攻,另一方面,内部出现士兵骚动,有将瓦解的迹象。吴三桂在清吴之间信使往返八次的情况下,向清军做出了新的让步,表示愿剃发归顺大清,割让北京在内的黄河以北的大片领土。同时也提出了“毋伤百姓,毋犯陵寝,访东宫及二王所在,立之南京”的条件。多尔兖接受了吴三桂的这些条件。于是清、吴联军迅速击败了李自成起义军。
山海关之战结束后,清摄政王多尔兖封吴三桂为亲王。由于吴三桂联合清军击败了李自成,实现了亡明士大夫的共同愿望,因而他又得到南明政权的赏识。南京福王政权在建立之初,便遥封吴三桂为蓟国公,派专使北上,携银犒军。
清军入关后,政治形势发生了急剧变化,清政府实行高官厚禄收买政策,亡明官僚纷纷归降清朝。吴三桂看风使舵,又放弃了拥立明太子的主张,成了满清忠实的鹰犬。吴三桂在追杀李自成、张献忠农民起义军的过程中,为表示对新王朝的忠诚,对一些反清的朱明后裔,不遗余力地斩尽杀绝,因而获得了清政府的信赖和倚重。顺治十四年(1657年),吴三桂以平西大将军身份南征云贵,攻打南明最后一个政权——桂;王永历政权。四年后,吴三桂在缅甸追杀擒斩了桂王。
吴三桂将各地起义军及南明政权逐一消灭。清王朝授予他总管云南军民事务的大权,后来又兼辖贵州,其子吴应熊娶公主为妻。吴三桂在云南开藩设府,成了割据云南的土皇帝,后来逐渐和清政府的统一政策发生了冲突。清政府要求在新占领区行使中央统一的行政管辖权,在军事上裁减军队,减轻财政压力,这打破了吴三桂世镇云南的美梦。几年来吴三桂一直在处心积虑地经营自己的这一独立王国,其辖区内官吏可不经朝廷而擅自任免。各省缺员时,吴三桂则安插亲信,谓之西选。同时他还以重金收买在京的朝官及各省将吏为其效劳。
他四处搜罗人才,招纳李自成、张献忠余部,编练军队,积极备战,成了分裂割据势力的总代表。清康熙政府掌握了吴三桂动向后,做出了撤三藩的决定。三藩指镇守云南的平西王吴三桂,镇守广东的平南王尚可喜,镇守福建的靖难王耿精忠。
吴三桂得知后,联合其他三藩,于1673年发动叛乱,吴三桂自号“周王”、“天下都招讨兵马大元帅”。康熙帝历时八年才将三藩镇压下去。
在叛乱中吴三桂又打起了复明的旗号,反叛前率部下祭扫被其杀害的桂王之墓。后来,吴三桂在节节败退的形势下,又撕下复明的面纱,在湖南衡阳自立为帝,国号大周。在前线告急文书传来,吴三桂忧惧交加,不久病死了,终年67岁。
吴三桂死后,其部下拥立其嫡孙吴世蹯继位于衡阳,在清军的有力进攻下,吴世蹯节节败退,地盘越来越小,只得退回云南。1681年,清军攻破昆明,吴世璠被迫 * ,吴周政权从而告灭。
吴氏家族成员中,长子吴应熊在反叛之初被杀于北京,其侄儿辈也多战死。吴三桂庶子、妻妾,在吴世蹯死后被清军 * 殆尽。

成语首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