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初中物理浮力的教案15篇(初中物理浮力的教学重点)

初中物理浮力的教案15篇(初中物理浮力的教学重点)


初中物理浮力的教案(15篇)

我们的教案内容涵盖了各个学科和年级,以满足不同教学需求。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初中物理浮力的教案 ,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初中物理浮力的教案(精选篇1)

【设计理念】

1。 通过实验引发讨论,培养学生探索事物现象的能力。

2。 通过观察实验,培养学生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能力。

3。 通过讨论,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能力。

【教学目标】

1。 知道一切物体在液体或气体中都受到浮力。浮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上的。

2。 会用弹簧秤法测浮力。

3。 知道浮力产生的原因是液体上下表面的压力差。

4。 知道物体的浮沉是由重力和浮力决定的。会判断物体浮沉。

5。 会对物体进行简单的受力分析,并知道漂浮的物体浮力大小等于物重。

【教学器材】

弹簧测力计、墨水瓶、烧杯、水、乒乓球(3个)、 溶液。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 什么是力?

2。 力的测量工具是什么?(测力计)

3。 出示弹簧测力计下挂空墨水瓶。墨水瓶受几个力?(两个)

4。 两个力是什么关系?(一对平衡力)

5。 二力平衡的条件是什么?

二、导入新课

(一)演示实验

1。 用手托住空墨水瓶。分析受力情况,看到什么现象?(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变小了。)

2。 分析变化原因,手对空墨水瓶的托力多大?如何求得?

学生实验:

将弹簧测力计吊着空墨水瓶,放入水中浸没,观察到什么现象?(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变小了。)

问: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现象?(浸没在水中的物体受到水对它向上托的力。)物体在其他液体中是否也受到向上托的力呢?

演示实验:

将吊着的空墨水瓶放入 溶液中,看到什么现象?分析变化原因。

问:漂浮的物体是否也受到向上的托力呢?

学生实验:

将乒乓球投入水中,设法将它按入水中,有何感受?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说明:(一切浸入液体中的物体,都要受到液体对它竖直向上的托力,这就是浮力。)

(二)板书

一、 一切浸入液体中的物体都要受到液体对它竖直向上的浮力

↓ ↓ ↓

(受力物体) (施力物体)(方向)

分析:(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任何一个都有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浮力的施力物体是液体,受力物体是浸入液体中的物体,浮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上的。)另外对浸入的理解,它包含两种情况:①部分浸入;②浸没。

讨论:

1。 给你弹簧测力计、水、烧杯、钩码,如何测出钩码浸入水中的浮力?

(1)先测钩码在空气中的重力G 。

(2)物体浸入水中看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拉。

(3)求浮力

2。 浸在液体中物体一定受到浮力吗?(有各种意见)

演示实验:

图1

(1)取一只去底的矿泉水透明塑料瓶,瓶口朝下,瓶口略小于乒乓球。放入乒乓球。

问:如果我往里面注水,乒乓球会浮起吗?(会。因为要受到水的浮力)

(2)往塑料瓶里面注水。现象:乒乓球被水压在瓶底,同时有水从塑料瓶口漏出。

(说明浸在水中的物体不一定受到浮力。为什么呢?)

板书:二、浮力产生的原因

(3)用瓶塞(或手)堵住漏水的瓶口,注意观察乒乓球下面积满水时有何现象发生?

(现象:乒乓球下积满水时乒乓球会上浮。)

(4)将水倒回烧杯,分析原因。

第一次乒乓球只受到水给它向下的压力。

第二次乒乓球下积满了水,即受到水对它向下的压力,而且受到水对它向上的压力。乒乓球上浮说明向上的压力大于向下的压力。这就是压力产生的原因。 >

图2

我们举特例来分析:立方体浸没在液体中的受力情况

立方体浸没在水中,其左右两个侧面和前后两个侧面和面积相等,并且对应部位距水面的深度相同。

问:水给它们的压强是否相等?(相等)

问:水给它们的压力是否相等?(让学生讨论)(压力相等并且方向相反)

分析:(p =ρgh p =F/S S 一定,F =pS)但是,上下两表面处的深度不同,下表面处的深度更深,压强更大,而上下两表面的表面积相同,据p = F/S F = PS,所以下表面受到向上的压力比上表面受到的压力更大。即 > 这就是浮力产生的原因。

板书:原因: >

而根据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 = — ,这就是浮力。

板书:实质: = — ,方向竖直向上。

总结说明:浸入液体中的物体,上下表面受到的压力差就是浮力。浮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上的。

问:既然一切浸入液体中的.物体都要受浮力,那么为什么有的物体在水中下沉,有的在水中上浮呢?下面我们就来讨论物体的浮沉条件。

板书:三、物体的浮沉

演示实验:将三个乒乓球浸没水中(一个充满沙;一个中空;一个有部分沙,用蜡封住),松手后出现什么现象?分析讨论。

图3

问:浸入水中的物体受到哪几个力的作用?(重力、浮力)它们的施力物体是谁?(地球、水)

一个物体在受到两个或两个以上力的作用时,它的运动状态由它们共同决定。

(1)当 =G 时,它受到平衡力的作用,将处于什么状态?(静止)(悬浮)

(2)当 >G 时,它受到非平衡力的作用,将处于什么状态?(上升)(上浮)

(3)当 <G 时,它受到非平衡力的作用,将处于什么状态?(下沉)

板书:

问:沉的物体最终处于什么状态?(静止)为什么?(另外受到容器底对它的支持力。)( )

问:那么上浮的物体最终处于什么状态?(静止)我们就说物体漂浮在液面上,那么, 。受到平衡力的作用。

三、总结扩展

(一)本书主要学习三个知识点:

1。 什么是浮力,浮力的方向如何,以及如何用实验法测浮力?

2。 浮力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3。 物体的浮沉条件。

我们要理解、记忆,并且借助实验,才能更好地掌握知识。

(二)思考:上浮的物体( ),上浮至漂浮在液面上( )

讨论:物体的重力怎样变化?浮力怎样变化?浸没在水的体积能怎样变化?说说浮力的大小可能跟什么有关系?

四、布置作业

初中物理浮力的教案(精选篇2)

浮力(2课时)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

2.理解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

3.知道浮力的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

2.通过收集、交流浮力应用的资料,了解浮力应用的社会价值。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2.初步建立应用科学知识的意识。

重点:阿基米德原理

难点:阿基米德原理

教学用具:水、水槽、铁块、弹簧测力计、阿基米德原理实验装置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在平常,我们见过船、鸭子能浮在水面,会游泳的人也可以浮在水面上,而铁块放在水面上就会沉下去,这是什么原因呢?这节课我们来研究与这些现象相关的知识。

二、新课学习

(一)浮力的`大小:用测量法研究浮力

演示实验:如图,用弹簧测力计测出物体在空气中受到的重力记为G,再把此物体浸没在水中测它的重力,记为F,比较两次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发现了什么问题?据此,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分析实验:浸入水中后,测力计的示数变小了,说明物体受到了向上的力,这个力就是浮力。浮力产生的原因就是物体受到向上向下的压力差。

提出问题:浮力的大小怎样得到,可以通过测量或者通过公式进行计算吗?

1.猜想:F浮= G — F,即弹簧测力计两次读数之差,这也是浮力的测量方法。

2.设计实验:播放动画:“对浮力大小的探索”——点击按钮“问题”。

3.进行实验,播放动画:分别点击按钮:实验一,实验二,分析实验现象

4.分析实验:播放动画:点击按钮:总结。

5.得出结论阿基米德原理: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阿基米德原理的公式表示:F浮= G排。为了更好地理解阿基米德原理,将公式F浮= G排展开,即F浮= G排= ρ液gV排,这样就为利用阿基米德原理解答实际问题提供方便。

(二)物体的浮沉

利用课件对浸在液体中的物体进行受力分析,物体受到两个力(F浮、 G物)的作用:

当F浮> G物时,物体将上浮;

F浮= G物时,物体将悬浮;

F浮< G物时,物体将下沉。

(三)物体的浮沉的应用

介绍如何调节重力和浮力来实现浮沉的。

1.密度计(初步了解)

2.潜水艇(不同状态下的受力情况)

3.飞艇(不同状态下的受力情况)

4.热气球(不同状态下的受力情况)

5.氢气球(不同状态下的受力情况)

三、小结:

阿基米德原理: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液体所受的重力。

F浮= G排= ρ液gV排

初中物理浮力的教案(精选篇3)

教学目标

1.认识一切浸在液体中的物体都要受到浮力的作用,浮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上的。能通过实验证明上述结论的正确性。

2.能认识浮力产生的原因。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在液体中所受浮力的大小。

3.经历探究浮力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过程,认识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跟它浸在液体中的体积有关,跟液体的密度有关。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决定浮力大小的因素

教学难点浮力的存在、称重法测浮力的大小

教学工具

铝块、烧杯、水、弹簧测力计、盐水、体积不同的圆柱体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船可以浮在水面,潜水艇能潜入水下航行,节日放飞的气球可以升到空中,金鱼可以轻盈地在水中上下游动等等是一些有关浮力的问题。

二、新课教学

一.浮力

1、什么是浮力?

(1)演示实验:放入水中的木块放手后,木块从水里浮上来,最后浮在水面上静止不动。

提问:在水里浮上来和浮在水面上的木块受几个力的作用?施力物体是什么?力的方向如何?

小结:从水里浮上来的木块受到竖直向下的,施力物体是。还受到竖直向上的,施力物体是。上浮过程中木块受非平衡力的作用,浮力重力。木块浮在水面静止不动时,受到竖直向下的和竖直向上的。木块在平衡力的作用下保持静止状态。可见,从水里浮上来的物体和浮在水面上的物体都受到浮力。

(2)演示实验:把铝块放入水中,放手后铝块在水中下沉,并且一直沉到水底。

提问:下沉的铝块受浮力作用吗?50页图10.1-2

甲图:铝块受到竖直向下的和竖直向上的。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拉力的施力物体是细线。二力的关系是彼此平衡。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就是铝块所受的重力。

乙图:铝块此时受到三个力的作用,一个是竖直向下的,施力物体是地球;一个是竖直向上的,施力物体是细线;另一个是竖直向上的,施力物体是水。

铝块静止不动说明:铝块受到的重力一铝块受到的拉力十铝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由于铝块浸没在水中时受到拉力的大小就是此时弹簧测力计的读数。所以铝块受到的重力一铝块在水中秤的读数十浮力。弹簧测力计两次读数的差就是浸没在水中的铝块受到的浮力。浮力一铝块重一铝块在水中秤的读数(也可叫做铝块在水中时的视重)。以上实验,说明浸入水中的铝块也受到浮力。

称重法测量物体受到的浮力:

(1)用弹簧测力计测出物体所受的重力G。

(2)把物体浸入液体中,记下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示

(3)物体受到的浮力F浮=G-F示

2.浮力产生的原因

我们知道浸在液体中的物体会受到浮力的作用,那么浮力是怎样产生的呢?观察课本图,完成下列问题。

为什么浸在液体中的物体会受到浮力?

F上F下,其合力F竖直=,方向。

归纳:浮力产生的原因。

二、决定浮力大小的因素

实验:探究浮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1、物体所受的浮力和深度(填有没有)关系。

2、浮力的大小跟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填有没有)关系

3、如果将上述实验过程中的水换成煤油或酒精重复上述实验,我们会发现物体所受的浮力和在水中的。

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

三、课堂练习:52页1-5题

四、小结:略

五、布置作业:练习册.

课后小结

这节课教学容量大,所以反馈和巩固主要留待课后完成。如果课堂上有剩余时间,可请同学回顾板书内容,归纳出通过本节课学到的三种测量浮力大小的方法。一是称量法,为下一节课理解阿基米德原理实验作准备。二是受力平衡法,指出悬浮和漂浮的区别。三是求压力差法,指出这是浮力大小的决定式。

初中物理浮力的教案(精选篇4)

对科学探究能力的基本要求

1.能写出简单的探究报告。

2.有准确表达自己观点的意识。

3.在合作中注意既坚持原则又尊重他人。

4.能思考别人的意见,改进自己的探究方案。

5.有团队精神。

6.认识科学探究中必须有合作精神。

科学内容

◇ 能描述物质的一些属性。尝试将这些属性与日常生活中物质的用途联系起来。

◇ 初步认识质量的概念。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 通过实验理解密度的概念。尝试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能解释生活中一些与密度有关的物理现象。 ◇ 了解物质的属性对科技进步的影响。

◇通过实验探究,认识浮力.知道物体浮沉的条件。经历探究浮力大小的.过程。知道阿基米德原理。

全章概述

1.本章基本要求

本章涉及到的物理概念有:质量、密度、浮力;本章涉及到的物理原理、规律有:阿基米德原理和物体的浮沉条件;本章涉及到的物理技能有:托盘天平、量筒和量杯的使用。

要求通过本章学习,初步认识应用科学抽象的方法建立质量概念,会正确使用天平与量筒或量杯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与体积,并从中学习一些基本的测量知识与方法。此外还要计学生对物理单位的大小形成具体的观念,进而发展他们的估测能力。

让学生应用实验的方法建立密度概念,鼓励学生用密度知识解释生活中与密度有关的现象,解决与密度有关的简单问题,进而领悟物质的属性的研究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影响。

引导学生应用实验探究的方式认识浮力概念,认识阿基米德原理和物体浮沉条件。

本章涉及到的具体的学习过程主要有质量、密度、浮力三个物理概念建立的过程和阿基米德原理、物体的浮沉条件的探究过程。同时还涉及到三个概念,两个规律的应用过程。

在以上学习过程中均不可能离开科学的探究方法和科学的思维方法,具体到本章涉及到的方法,主要有科学抽象方法、比值方法、猜想与假设方法、实验方法等。

本章教学要通过学生切实进入概念与规律的认识过程之中,进而初步体验认识质量、密 度、浮力三个概念和知道阿基米德原理与物体的浮沉条件的意义和价值是的确有用的。要使 他们能应用这些知识去解释日常生活中一些物理现象、解决某些简单的问题时,能激发起兴 趣并产生兴奋感。同时还要让他们去体验在获取和应用这些知识的过程中必须持科学态度 的重要性。

2.本章编写思路

本章内容围绕质量、密度、浮力三个概念,以及阿基米德原理和物体浮沉条件两个规律 展开。重点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作了加强。如怎样引导学生进行物质密度、阿基米德原理,以及物体浮沉条件的探究。在这些探究中有的相对完整地层现了《标准》中提出的科学探究 的七个环节,有的则重点展现如何进行猜想与假设或怎样来制定计划。教材中还对“交流与 合作”和“评估与反思”两个探究环节专门作了探究点拨,目的是引导学生用正确的态度和行为来完成这两个探究环节。此外,全章内容在科学思维方法的渗透上也作了适度加强,如用科学抽象的方法建立质量的概念;用比值的方法认识密度的意义;用实验归纳的方法认识浮力,以及用等效、制约等方法认识阿基米德原理和物体浮沉条件等。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索取知识的科学思维方法和参与探究过程的体验。

初中物理浮力的教案(精选篇5)

浮力复习导学案

复习目标:

知识和技能:

1. 进一步了解浮力的现象,知道浮力产生的原因及浮力的方向。

2. 加深对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知道物体的浮沉条件和浮力的应用。

3.会熟练进行浮力的相关计算。

过程和方法

1.培养学生运用物理语言分析问题和表达观点的能力。

2.学会研究物理问题的科学方法和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生活中物理现象和物理原理。

教学重难点:

重点:浮力的应用和物体的浮沉条件。

难点:有关浮力的综合计算。

复习流程:

考点知识的梳理→解题方法→重难点例题详解→习题练习

(一)考点知识梳理:

1. 浮力(F浮)

(1)定义:浸入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或气体对其向上托的力叫浮力。 说明:①浸入包括全部没入或部分没入液体中两种情况。

②浮力的施力物:液体或气体;

受力物:浸在液体或气体中的物体。

③浮力的方向:竖直向上。

(2)产生原因:液体(气体)对浸入的物体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就是物体受到的浮力。即F浮?F向上?F向下

?G物?F拉

(3)用测力计测浮力的原理:F浮

2.浮力的大小

(1) F浮=G-F'(称重法)

(2) F浮=G排=ρ液gV排 (阿基米德原理)

(3) F浮=G(漂浮、悬浮)

(4) F浮=F上-F下 (压力差)

这四种方法都可以计算浮力的大小,其中阿基米德原理最为重要,下面重点对阿基米德原理进行回顾。

3. 阿基米德原理

(1)内容:浸在液体或气体中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它排开液体或气体受到的重力。

?G??gV (2)公式:F 浮排液液排

说明:

?G??gV(1)在气体中时,F 浮排气气排

VV (2)注意公式中的V排,当物体部分浸入时,V,当物体全部浸入时,V。 排?物排?物

4. 浸没在液体中物体的浮沉条件

?G??当F或?,物体上浮 浮物液物

?G??当F或?,物体漂浮 浮物液物

?G??当F或?,物体悬浮 浮物液物

?G?? 当F或?,物体下沉 浮物液物

5. 浮沉条件及漂浮条件的应用:

(1)潜水艇:下潜和上浮过程中,其体积不变,所受浮力不变(未露出水面),通过改变自身重力来实现其上浮或下沉。

(2)气球和飞艇:靠改变自身体积,从而改变浮力来实现其上升或下降的。

?G?G (3)轮船:利用漂浮条件工作的,应满足F。 浮船货

(4)密度计:测量液体密度的仪器,使用时是漂浮在液体表面上的。

6.浮力与密度

浮力的问题可涉及多个知识点,其中与密度知识的联系最为常见,如定性比较物体、

液体密度的大小关系,也有定量计算物体或者液体密度的综合计算题型,常用到下面的一些公式进行计算:

F浮??液gV排F浮?G?F拉

(二)解题方法: 如何判断物体的浮沉(主要两种方法)

(1)受力分析:

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力和 力的作用,若,物体上浮,最终漂浮在液面上,此时 ;若,物体下沉,最终沉在底部,此时有F浮=;若,物体悬浮在液体中。

(2)密度分析:

若ρ物>ρ液,物体 ;ρ物<ρ液,物体 ;ρ物=ρ液,物体 。

点拨:判断浮沉有两种方法:第一种方法是比较物体所受浮力和重力的关系,这个地方的浮力是物体的最大浮力,即浸没在液体中的浮力;第二种是比较物体的密度与液体密度的大小关系,这里指的是物体的`密度而不是组成物体的物质的密度。

板书设计:

浮 力 复 习 课

1.浮力的计算方法:(1) F浮=G-F'(称重法)

(2) F浮=G排=ρ液??mVgV排 (阿基米德原理)

(3) F浮=G(漂浮、悬浮)

(4) F浮=F上-F下 (压力差)

?G??2.物体的浮沉条件:当F或?,物体上浮 浮物液物

?G??当F或?,物体漂浮 浮物液物

?G??当F或?,物体悬浮 浮物液物

?G??当F或?,物体下沉 浮物液物

(三) 巩固拓展:

1.如图所示,将一只玩具青蛙放入水中,它能漂浮于水面;把

它放入另一种液体中,它却沉入底部。则在这两种情况下这只

玩具青蛙受到的浮力大小相比较( )

A. 在水中受到的浮力较大B. 在液体中受到的浮力较大

C. 受到的浮力一样大 D. 无法比较浮力大小

2.体积相同的三个球A、B、C,在水中静止时的位置如图所示,由图可知( )

A、球A受到的浮力最大 B、球B受到的浮力最大

C、球C受到的浮力最大 D、三个球受到的浮力一样大

3.一物体用细线挂在弹簧秤上,弹簧秤的示数是4.5牛,当把物体

浸没在水中时,弹簧秤的示数是1.5牛,那么这个物体受到的重力是 受到的浮力是牛。

4.密度为0.9×103kg/m3 ,质量为8.1千克石蜡,放入足量水中,石蜡受到的浮力多大?

(四) 链接加强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物体浸没在水中越深,受的浮力越大B.密度较大的物体在水中受的浮力大

C.重的物体受的浮力小 D.同体积的铁块和木块浸没在水中受的浮力一样大

2、体积是50cm,质量是45g的物体,将其缓缓放入装满水的烧杯中,物体静止后,溢出水的质量是________g.将其缓缓放入装满酒精的烧杯中,溢出酒精的质量是________g.(?酒=0.8×10kg/m)

3、某人用绳子将一物体从水面下2m深处的地方匀速提到水面0.5m处的过程中,人对物

1体做功为54J.当将物体拉到有体积露出水面时,让其静止,此时绳子对物体的拉力为5333 牛,浸入水中

40N.不计绳子的质量,忽略水的阻力,求物体的密度.(g取10N/kg)

4、某科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学习了浮力知识后,,想测量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物体的密度。小组同学现有器材:量筒、牙膏皮(可放入试管中)、烧杯和水。请你测量牙膏皮的密度。

(1)写出实验方案:(可画图配合文字说明)

(2)所测密度的表达式:

初中物理浮力的教案(精选篇6)

水的浮力是我们身边的科学,同时也是幼儿比较感兴趣的课题之一。根据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以及中华文化启蒙教育课程的特点以故事《文彦博取球》为载体设计了这个活动。在活动中,将有关浮力的知识巧妙地贯穿于故事之中,以故事中的小朋友取皮球这一情境,启发幼儿动脑筋、想办法,调动幼儿的积极性,提高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意识。在设计过程中,打破以往的教学模式,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幼儿进行有目的的操作和观察,通过各种教学手段,让幼儿主动去探索、去发现。培养幼儿对科学现象进行探索的兴趣,从小培养幼儿的创造意识。

活动目标:

1.情感与态度目标:通过学习文彦博树洞取球的故事,能克服困难积极动脑解决问题。

2.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猜想与动手实验知道不同物体在水中的浮沉现象。

3.技能目标:能尝试与同伴合作利用浮力原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4.创造力目标:喜欢探索身边感兴趣的事物,能够大胆提问、大胆质疑激发创造灵感。

活动准备

1.知识准备:熟悉《文彦博取球》的故事。

2.物质准备:课件、盛有水的大盆、塑料盆、贝壳、纸片、纸盒、太空棉、石子、铁钉、铁盘、塑料绳、丝带、海绵、木头、橡皮泥、乒乓球、大塑料桶、大平盘。

3.环境准备:创设《文彦博灌水取球》的故事环境、《平湖秋月》的音乐。

活动过程:

一、出示图片引起兴趣,鼓励幼儿大胆猜想

1.观察浮萍、浒苔的图片,了解自然界中一些物体可以浮在水面上。

这是什么?你在哪里见过浒苔?浒苔是一种生长在海面上的漂浮植物。

这种植物生活在池塘中或是湖水中他的名字叫做浮萍。

2.出示各种物品图片,请幼儿猜想什么东西能浮起来,什么东西能沉下去?

(1)你们想不想知道我们生活中有哪些物品可以浮在水面上,有哪些物品可以沉到水底?

(2)出示我的猜想以及浮沉等符号标志,请幼儿选择一种物品猜想它能浮在水片上还是能沉到水底,按标志选择相应的位置放好。

3.请每位幼儿选一种物品猜测它们能浮上来,还是能沉下去并根据标志选择合适的位置。

二、幼儿操作实验,并将结果与猜想进行对比

1.提出实验要求:

(1)记住实验结果,结束后进行对比。

(2)做浮沉实验前怎样做才能不湿袖子?

(3)当几个小朋友都想用一种材料该怎么办?

(4)怎样才能让实验桌保持干净整洁?

(5)做完实验应该怎样做?

2.幼儿分组实验,教师指导。

3.将自己的实验验结果与实验猜想进行对比调整。

三、通过文彦博取球的故事引出问题,幼儿动手尝试操作解决

1.讲述《文彦博取球》的故事,并引发幼儿用自己刚学到的本领帮助故事中的小朋友解决困难。

2.教师指导幼儿讨论如何分工合作的问题。

3.幼儿分组利用浮力原理进行取球实验。

4.引导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5.揭晓故事结尾,向大家介绍文彦博是一位中国古代聪明睿智好孩子的典范。

四、延伸活动

中国古代有个文彦博,今天我在咱们班里也找到了许多“小小文彦博"鼓励幼儿用自己学到的本领解决生活中的更多问题。

活动反思:

《纲要》中指出:“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规律产生兴趣和探究的欲望。"活动中为幼儿的探究活动创造宽松的环境,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支持、鼓励他们大胆提出问题,发表不同意见,学会尊重别人的观点和经验;提供了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浮力ll文彦博取球蕊擎悬琴擎酝.》辫蓥幼儿园教育活动亲倒及评析提供活动的条件;通过引导幼儿积极参加小组讨论、探索等方式,培养幼儿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学习用多种方式表现、交流、分享探索的过程和结果。活动中,幼儿的积极性很高,想了很多方法,尤其在幼儿自己动手操作的时候,大家都很认真地去实验,虽然幼儿的.思路一直跟着教师走,在活动中教师给了幼儿很大的自由,幼儿敢说敢做,在帮助小朋友把皮球取出来的时候,各组幼儿情不自禁的鼓掌欢呼,气氛很热烈,达到了非常好的互动效果。

专家点评:

这次活动的全过程体现了幼儿科学教育中应培养幼儿尝试的精神要求,它基本遵循了问题。尝试(操作、实践)。发现、提出新问题。再尝试一再发现这一活动过程,不断尝试不断发现,使认识不断深化。在以往的科学教育中,较多重视的是知识的传授,而对幼儿情感、态度及动手能力的培养则重视不足,在这个科学活动的探讨过程中,教师大胆加入了通过幼儿的多种感官参与活动,让幼儿从中发现知识,学习知识,学会技能,以达到获取经验、建构概念、培养能力的目的。通过教师为幼儿提供的丰富操作材料,可以帮助幼儿在自由探索的过程中自己去发现,这种结论不是教师传授,而是幼儿的直接经验,因此,幼儿的学习就显得十分积极主动。

初中物理浮力的教案(精选篇7)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

1、理解物体浮沉条件

2、知道密度计、气球、飞艇、潜水艇的浮沉原理

3、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本节教学内容安排以科学探究的方式,让学生亲历典型的科学研究过程之中的各个环节:问题——猜测——验证——结论{检验、应用、推理、解释}——创造——发现,使学生在科学学习的过程中体验物体沉浮现象的乐趣,获取物体沉浮的经验认识,增长探究物体沉浮的本质的能力,培养观察实验,思考等科学能力,为后续乃至终生学习能力及达到高级的思维水平准备认识基础。让学生初步了解浮沉条件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参与制作密度计的实践活动和成果的展示活动,感受到科学——技术——社会的发展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感

1、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究的浓厚兴趣,对实验现象认真观察和对实验操作的科学态度,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

2、通过浮力知识应用实例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学风,激发学生学习情趣

3、通过学生自己的探究实验,激发学习欲望。发展积极探索的精神,获得谋求内部协调统一的成功体验。

【教学重点及施教策略】

重点: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其应用

施教策略:

1、创设新的教学情境,以打捞沿船引入新课,并利用FLASH模拟潜水艇下潜、上浮;巨轮在海上航行;飞艇在空中飞翔等现象引入到浮沉条件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通过边学边实验,在实验、讨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总结出物体的浮沉条件,并用FLASH制作动态的受力分析,帮助学生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

3、用多媒体制作潜水艇、孔明灯等浮沉原理并结合演示实验,让学生掌握物体浮沉条件的应用。

【教学难点及其克服策略】

难点:影响物体浮沉条件的因素

克服策略:通过学生自己实验探究,讨论、交流、总结得出,加深认识

【教学策略】

课堂组织策略:采用主体参与教学策略。具体应用:

1、营造民主、宽松、和谐的氛围,形成相互尊重、信任、理解、合作的人际关系;

2、创设问题的情境;

3、要从多方面培养学生参与的意识和不断提高他们主动参与的能力。

4、要善于发现每位学生发言中的积极因素(哪怕只是萌芽),并及时给以肯定和鼓励;

学生控制策略: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尽可能与实际相关的学习情景,引导学生带着与自身相关的任务进入学习,使学生学习直观性和形象化。要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体现出学生的首创精神;让学生有多种机会在不同的情境下去应用他们所学的知识(将知识“外化”);能根据自身行动的反馈信息来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实现自我反馈)。

教学设计策略:本课的设计采用以“学”为中心教学设计模式,通过各种学习媒体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学生处于教与学活动的中心地位,从收集信息、处理信息、获得信息到使用信息,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指导,并提供必要的学习环境(如学生实验,课件展示等),学生通过自己制作密度计等实验不仅仅提高了综合素质,而且让学生有一种成就感,这种成就感可能会使学生终身受益。

【教学方法】

1、运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教学情境。

2、运用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使学生在实验中学会观察、在实验中学会研究,初步学习探究式学习方法。

【课前准备】

1、准备学生分组实验(2人一组):400ml烧杯,200 ml烧杯,50 ml烧杯,盐,水,酒精,鸡蛋,量筒,铅笔,铅丝

2、密度计,潜水艇模型,自制热气球(教师演示用)

3、制作POWERPOINT,利用shockwave flash object插件插入flash.exe。

【教学过程】

引入:你知道俄罗斯和“泰坦尼克号”沉船事件吗?假如把打捞沉船的任务交给你,你将采取什么措施?(打开POWERPOINTRT,学生浏览有关“库尔斯克号”核潜艇的有关图片,学生交流、讨论)

(设计理念:开头创设了一个问题情景:这个情景围绕学科教学内容展开,是教学内容的拓展与深化,且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一定的关联,而且稍高于学生现有的基础,能够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同时没有一个明显的正确答案或固定的答案,学生也许不可能一开始便获得对提出问题的全面认识,学生根据自身的经验提出自己的看法,这些想法也许很幼稚,作为教师,要肯定学生想法中合理的一面,进而进一步提出问题)

新授

一、研究影响物体的浮沉条件的因素

打捞沉船与物体的沉浮有关,今天我们就亲自来来探究影响物体浮沉的条件。

探究过程一:将实验桌上的石蜡块、小瓶、牙膏皮分别投入水中,观察它们在水水中的浮沉情况。

提问:你观察到什么现象?

探究过程二:请同学们想办法改变它们的沉浮,并尝试思考你是通过什么方法来改变它们原来的浮沉情况的?(学生实验,展开进一步的探究、发现过程)

结论:控制物体浮沉的途径:

1、保持物体重力不变,增大浮力使物体上浮,减少浮力使物体下沉

改变液体密度

改变物体排开液体体积

保持物体所受浮力大小不变,减小物体自身重力使物体上浮,增大物体自身重力使物体下沉。

(设计理念:影响物体的浮沉的因素不可能只通过教师对学生的讲授,教师的演示就能完全建立的,在本探究活动中学生不是面对教师和课本事先设计好的问题,而是需要自己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在本设计中,教者想尽量用学生身边的器材如石蜡块、小药瓶、铅制牙膏皮铅笔等设计实验让学生先动手实验,再由学生自己通过观察和分析得出实验结论。这样的教学方式,一方面能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的作用,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从而激发自主探索的学习热情,另一方面也能让学生感受到物理就在身边,从而使“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的新课程理念落到实处。)

探究过程三:探究物体在什么情况下会下沉、上浮或悬浮,即探究物体的沉浮条件

研究物体的悬浮条件。

将鸡蛋放入浓盐水中,逐渐加入清水,使鸡蛋悬浮在盐水中。

改变鸡蛋放入浓盐水中的位置,观察鸡蛋悬浮时的状态。

分析鸡蛋悬浮在盐水中的受力情况

结论:物体悬浮在液体中时,满足:F浮 G物

研究物体的下沉、上浮条件

在盐水中加入 ,可使鸡蛋上浮。

分析鸡蛋在盐水中上浮时受力情况

结论:物体在液体中上浮时,满足:F浮 G物

在盐水中加入 ,可使鸡蛋下沉。

分析鸡蛋在盐水中下沉时受力情况

结论:物体在液体中下沉时,满足:F浮 G物

分析讨论得出物体漂浮时的条件:

分析鸡蛋漂浮在盐水中的受力情况

结论:物体漂浮在液体中时,满足:F浮 G物

状态 漂浮 悬浮 沉底 上浮 下沉

力的关系 F浮=G物 F浮=G物 F浮

G物 F浮<g物< p="">

(设计理念:这部分内容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设计的目的是要让学生经历新知识的探究过程和物理规律的发现过程,并对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做进一步的探究实践,通过学生自己的实验体验,逐渐认识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对科学探探究的.意义,引导学生在探索中主动学习,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提高素质,发展能力,在这里,教师需精心创设一系列的教学情景,教师的功夫,主要花在设疑,导疑上,最后的释疑留给学生自己解决)

多媒体演示:解释下沉、上浮和悬浮所表示的运动过程.(由学生填入物体所受浮力,加强了师生之间的互动)

提出问题:产生漂浮和悬浮的条件都是F浮=G,它们有区别吗?

启发思考:两种情况下v排与v物关系不同

(教学设计理念:在使用教学媒体时,考虑结合初中学生特点及教学的要求,选用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媒体,让学生通过自己对现象的感性认识、到对问题的理性分析,从而形成自己的对概念、规律的正确的认知结构,使学生对物体在液体中的五种情况(“三状态”:漂浮、悬浮、沉底。“二过程”:上浮、下沉)有比较深的认识。)

二、研究物体浮沉条件的应用

人类利用浮力从远古时代就开始了,最初可能从抓住漂浮的树木免于灭顶之灾得到启示,而抱住或骑在 一段树干上顺水漂流。这是人类最早的航行,利用了密度小于水的木材受到的浮力。

你能举出生活中有哪些利用物体浮沉的例子吗?

(由学生举例,教师利用演示文稿插入一个FLASH:大屏幕上展示万吨巨轮在大海上航行;潜水艇在水中潜行;飞艇在空中遨游等动画,色彩鲜艳,声象并茂,同时刺激了学生多种感觉器官,使学生对浮沉条件的应用产生极大的兴趣。在此时提出问题:它们是如何利用物体的浮沉条件来工作的?)

应用一:密度计

探究密度计的原理的它的刻度特点

密度计(利用铅笔和一小段铁丝),要求:使自制密度计能竖直地漂浮在液体中

自制的密度计放入清水中,盐水中、酒精中,观察自制密度计浸入液体中的深度,你有什么发现?

结论:密度计是用来测量液体密度的仪器,它是利用漂浮条件工作的。

(教学设计理念:课堂是学生学习知识,增强能力,完成个体社会化过程的主要场所,教师要开掘学生的创造潜能,最关键的问题是要敢于“放”。学生习惯了老师在台上讲,在台上演示,学生在下面被动听课,被动看实验的惯常模式,教师在课堂教学模式上也应有所创新,把自己的三尺讲台向学生开放,使学生不仅能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感受与探索未知,学生自已制作一个密度计来探究密度计的刻度特点及原理的效果,事实证明不知比教师在讲台上再次强调效果好上多少倍)

应用二、潜水艇

介绍潜水艇:潜水艇能潜入水下航行,进行侦察和袭击,是一种很重要的军用舰艇。

问:采用什么方法可以使潜水艇下潜、悬浮在水中或浮出水面?

2、 演示:潜水艇小实验,简介装置,进行演示,使模型上浮和下沉。

多媒体演示,重点观察潜水艇的水舱及水舱中水的多少对潜水艇浮沉的影响。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

结论:潜水艇——潜水艇的下潜和上浮是靠改变自身重来实现的。

(教学设计理念:在这部分教学内容中,教师调用多种教学方法,全面调动和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引导学生五官并用地进行学习,同时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的设计,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应用三:气球和气艇:

阅读课文思考。

问:其体内充的是什么气体?这种气体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还是小?它为什么能够升空?

问:节日气球、热气球、飞艇能不能无限制升空?

问:若要它下降,可采取什么方法?

(这部分教学设计中,笔者把教材中原来由教师讲授的部分内容必为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自学、讨论的学习方式,学生根据问题或纲要阅读课文,找出重点、钻研难点,针对学生遇到的问题,教师可设计实验加以解决,笔者在上这节课时,用家用垃圾袋、酒精棉球做了模拟热气球升空实验,教学效果很好,学生兴趣高涨)

应用四:打捞沉船

在沉船下部用结实的钢带将其托住,在钢带的两端固定浮筒,现在浮筒中注满水,使筒沉到船附近与钢带结合,然后排出筒中水,水的浮力就把筒和船一起推向水面。

布置作业

(1)课外小实验:浮沉子的制作

(2)课外小调查:就我国在长江中打捞中山舰的故事写出一个综合报告,并就俄罗斯“库尔斯克号”核潜艇和“泰坦尼克号”沉船打捞问题写出建议,要求从报刊、杂志、网络、电视台的科学频道和时事频收集信息,从科学书刊、科学杂志了解浮力的知识,沉船打捞技术,过去的打捞案例等。

(设计理念:课外的学习活动是课堂学习的延伸,它们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而且有利于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

初中物理浮力的教案(精选篇8)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并能运用解决实际问题。

2.知道浮力的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分析,了解轮船是怎样浮在水面上的。

2.通过收集、交流关于浮力应用的资料,了解浮力应用的社会价值。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2.初步建立应用科学知识的意识。

教学重点:浮沉条件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探究物体的浮沉条件。

【学习过程】

一:预习导学:

1、浸在液体中的物体的浮沉情况决定于 和 ;

如果物体上浮,则浮力 物体的重力,

如果物体下沉,则浮力 物体的重力,

如果物体漂浮或悬浮,则浮力 物体的重力。

2、思考:木材能漂浮在水面,其原因是什么?把一根木头挖成空心,做成独木舟后,其重力怎么变化?它可载货物的多少怎么变化?

我们知道,钢的密度远大于水的密度,而钢板制成的轮船却能漂浮在水面上,轮船是用 方法使它排开水的体积 , 浮力 从而达到 漂浮在水面上的。轮船的排水量指的是

轮船从河水驶入海里,它的重力变不变?它受到的浮力变大、变小还是不变?它排开的液体的.质量变不变?它排开的液体的体积变不变?它是沉下一些,还是浮起一些?

3、浸没在液体中的潜水艇受到的浮力是 ,但艇内有两个水舱随时的充水或排水,这样就改变了潜水艇的重力,从而能上浮、下沉或悬浮。气球与飞艇用 于空气密度的氢气或氦气充入气球和飞艇中,通过改变气球和气囊 从而改变浮力的大小,实现升降的。

二、课内探究:

(一)引入新课:

视频展示:万吨巨轮浮在海面上,它受到浮力的作用了吗?

实验感知:实心的铁块,放到水面上后,它将怎样?

设疑:用钢铁铸造的万吨巨轮能够浮于水面,而小铁块却会沉入水底?物体的浮与沉决定于什么呢?

(二)新课学习

讨论自学中的疑问,针对回答点拨。

1、漂浮、悬浮和下沉

演示实验:将三个乒乓球浸没水中(一个充满沙;一个中空;一个有部分沙,用蜡封住),松手后出现什么现象?分析讨论。

问:浸入水中的物体受到哪几个力的作用?( )它们的施力物体是谁?( )

一个物体在受到两个或两个以上力的作用时,它的运动状态由它们共同决定。

(1)当F浮=G 时,它受到平衡力的作用,将处于什么状态?

(2)当F浮>G 时,它受到非平衡力的作用,将处于什么状态?

(3)当F浮<G 时,它受到非平衡力的作用,将处于什么状态?

问:沉的物体最终处于什么状态?为什么?

问:那么上浮的物体最终处于什么状态?受到 力的作用。

点拨1:悬浮的物体完全进入液体中,可以静止在液体内部任一地方,其体积 于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而漂浮则是物体静止在液体表面上,其体积 于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

2、物体的浮沉条件

点拨2:

技术上为了实现浮沉总是设法改变重力与浮力的“力量对比”,来达到目的.若保持浮力不变,可改变自身的重力,实现沉浮;若保持重力不变,可改变排开液体(气体)的体积来实现沉浮.

点拨3:

,所以物体的浮沉条件还可以写成:

当液>物时,物体上浮;

当液=物时,物体悬浮在液体中;

当液<物时,物体下沉;

3、应用

点拨4:

(1)轮船:轮船从河里到海里,两次都是 状态,它受到的浮力都等于它的自重,它两次受到的浮力 ,由于海水的密度大于河水的密度,所以它排开海水体积 于它排开河水的体积,轮船要 一些.

(2)潜水艇:浸没在水下不同深度所受浮力 。

(3)气球可以靠改变浮力或气体密度来实现升降.

(4) 密度计 用来测定液体密度的仪器.它利用漂浮原理:G密度计 F浮=液gV排,即液大,V排就 ,密度计露出液面部分 而做成的.

(5)利用浮筒打捞沉船时,是靠改变 来使沉船上升的。

(三)课堂练习:完成“动手动脑学物理”

(四)自我小结:

本节课你最大的收获是:_______________;你还有的疑惑 : ;

(五)自我检测:

1、当一艘轮船从东海驶入长江时,它所受的浮力____________自身重力(填“大于”、“小于”或“等于”),所受浮力的方向是__________________,它将(上浮或下沉)一些。

2、重为20N 的物体,将其浸没在水中时,它排开的水重为10N,此时它受到的浮力为______N,松手后物体将______。(填“上浮”、“下沉”或“悬浮”)。 3、体积相同的小球,都放在水中.静止后,甲球沉入水底,乙球悬浮于水中,丙球漂浮于水面上,则它们受到的浮力F甲______F乙______F丙,它们的密度甲______乙______丙.

4、将一木块分别浮在甲、乙两种不同的液体中,木块均有一部分露出液面,如果甲液体的密度大于乙液体的密度,则()

A、木块在甲液体中受到的浮力大 B、木块在乙液体中受到的浮力大

C、本块在甲液体中露出液面的体积较大D、木块在乙液体中露出液面的体积较大

5、绿豆汤可以消暑解毒,张亮在煮绿豆汤前,将绿豆倒入盛水的容器中,发现成熟饱满的绿豆甲沉入水底,干瘪、虫蛀的绿豆乙漂浮在水面上,下列关于其所受的浮力与重力的分析正确的是( )

A.甲受的浮力小于重力,乙受的浮力大于重力

B.甲受的浮力小于重力,乙受的浮力等于重力

C.甲受的浮力大于重力,乙受的浮力等于重力

D.甲受的浮力等于重力,乙受的浮力小于重力

初中物理浮力的教案(精选篇9)

一、教学目标:

1、知道物质有酸性物质和碱性物质。

2、说出典型的强酸和生活中常见的弱酸性物质,确认强酸具有腐蚀性,说出典型的强碱和生活中常见的碱性物质,确认某些碱性物质具有一定的去污能力。

3、会用石蕊试液测定物质的酸碱性,知道物质酸碱性强弱可用PH值的高低来表示,会用PH试纸和标准比色卡测定物质酸碱性的强弱。

4、知道物质酸碱性强弱与我们生活的密切关系及酸雨对环境的危害,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二、教学重点:

认识酸性物质和碱性物质;物质酸碱性及酸碱性强弱测定方法。

三、教学难点:

对酸性物质和碱性物质的认识;PH的大小与物质酸碱性强弱的关系。

四、教具:

相关实验器材及器具,媒体课件。

五、课时安排:

2课时

六:教学方法:

探究式(五人探究学习小组)、讨论、实验等。

七、教学过程:

<一>、酸性物质

1、引言:钢铁、化肥、塑料、食品、药物等的生产过程中经常要用到酸性物质和碱性物质。酸性物质和碱性物质是两类基本的物质。如:人的胃液里就含有胃酸—盐酸,没有它,我们就不能有效地消化各种食物;若胃酸含量过多,又容易得胃病,需用含碱性的药物进行治疗。

2、设疑激趣:

(1)你对酸性物质和碱性物质还有哪些认识?

(2)你能说出哪些物质呈酸性、哪些物质呈碱性吗?以七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能说对相当一部分(鼓励之)。

3、实验:取一瓶食醋,倒一点在烧杯中,示范一下闻药物气味的方法,然后请每一探究小组学生闻一闻食醋的气味。回答:有酸味。

4、讲解:

(1)用手轻轻扇动瓶口使气味飘进鼻孔来,同时告诉学生:实验室里的化学药品都不能用鼻子直接闻,更不能用嘴尝,这是一个操作规范。

(2)食醋是一种酸溶液,它有酸味,具有酸性。

(3)出示盐酸、硝酸、硫酸,指出它们是常见的强酸。

5、提问:你们吃的.水果中哪些有酸味呢?学生回答后指出这些水果中均会有一些不同的酸性物质,所以有酸味,但酸性不是很强——叫弱酸性物质。

6、实验:出示一瓶二氧化碳气体,让一学生闻闻有没有酸味,回答:没有。但二氧化碳也是酸性物质(下面的实验验证),因此指出并非所有含酸性的物质都有酸味。

7、实验:课本P 141 的浓硫酸强腐蚀性实验演示,得出浓硫酸具有很强的腐蚀性,浓硝酸也有强腐蚀性。

8、讲解:万一不小心粘有浓硫酸之后的急救措施。

<二>、碱性物质 出示常见的碱:氢氧化钠、氢氧化钙、氢氧化钾、氨水及一些碱性物质:小苏打、纯碱、洗涤剂等物质。

1、读图:P 141 图4-50、图4-51,认识一些强碱和弱碱性物质。

2、设问激趣:你们知道清洗脱排油烟机的工人师傅用是的什么药品吗?(讨论:大多数不知道)

3、探究实验:P 142 碱性物质的去污能力。

4、问:现在你们知道刚才提的问题了吗?(答:知道,是碱性物质。教师指出:大多数是纯碱)

5、归纳:某些碱性物质有一定的去污能力,可作洗涤剂。但强碱有腐蚀性,使用时要小心。

<三>、物质酸碱性的测定

Ⅰ、用石蕊试液判断物质的酸碱性出示紫色石蕊试液,叫学生拿出探究小组桌上的石蕊试液,请他们辩别颜色。

1、探究实验:二个探究小组做石蕊试液分别滴入硫酸和氢氧化钠溶液中;二个探究小组做石蕊试液滴入盐酸和石灰水中;二个探究小组做石蕊试液滴入二氧化碳气体和橘子汁中;剩余探究小组做石蕊试液滴入各种不同的洗涤剂中。

2、探究结果汇报:(表扬)

3、得出结论:通过比较实验现象差异性和共同性得出:酸溶液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碱溶液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色。

Ⅱ、用PH判断物质酸碱性的强弱

1、探究小组讨论:使用石蕊试液判断物质酸碱性的优缺点。

2、讲解:测定物质酸碱性强弱的必要性。

3、课件演示:“由于土地的盐碱化和酸雨造成的危害”。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4、演示:用PH试纸测定物质酸碱性强弱的方法及规范的操作方法介绍。

5、探究实验:请各探究小组分别测出下列物质的PH值:1%的盐酸、氢氧化钠溶液;10%的盐酸、氢氧化钠溶液;纯水、食盐水等(教师巡视,帮助纠正他们的错误操作)。

6、探究结果汇报。

7、讨论:从上面实验中你们能归纳出哪些有规律性的知识?

8、阅读P 143 -144 找出规律。

9、实验P 144 :一半探究小组做1-5,另一半做6-10。10、结果汇报。

11、阅读P 145 :“我们身边物质的PH”。

<四>、小结:酸性物质

含酸性的物质

石蕊试液呈红色PH<7

石蕊试液呈蓝色PH>7

含碱性的物质

碱(溶液)

碱性物质

两类基本物质

<五>、巩固训练:

1、用PH试纸测定自己唾液的PH是多少?

2、某物质的溶液用PH试纸测试显红色,若滴入石蕊试液,此时石蕊显色。

3、纯水、食盐水的PH= 7,呈 性。

<六>、作业布置

初中物理浮力的教案(精选篇10)

一、学习目标:

1.知道浮力是怎样产生的。

2.知道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

3.知道浮力的应用。

二、问题及例题:

问题1:演示塑料瓶飘在水面上,为什么?谁能描述一下什么叫浮力?浮力是什么方向?

叫浮力,方向。

问题2:浮力是怎样产生的?

问题3:通过想想做做3,说说可以怎样测量浮力的大小?

问题4: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呢?

例题:通过例题的学习,说明浮力的大小和什么有关?与什么无关?

三、目标检测:

1.铁块浸在煤油中受到的浮力方向是()。

2.一物体用弹簧测力计测得重5N,浸在水中测力计示数变为3N,则受到的浮力是N

3.一石块悬挂在弹簧秤下,当石块慢慢浸入水中时,弹簧秤的示数(),当石块全部浸入水中后,增加石块浸入的深度,弹簧秤的示数()。

4...把一木块浸没在水中,排开的水所受重力为12N,木块受到的浮力()

A.大于12N B.小于12N C.等于12N D.等于10N

5.下面关于浮力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只要液体的密度大,则对浸在其中的物体的浮力一定大;

B、只要物体的体积大,所受的浮力一定大;

C、物体所受的浮力大小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所受的重力,与物体的形状及浸入液体中的深度无关;

D、浮在液面上的物体所受到的浮力一定小于沉没在液体内部物体所受的浮力。

6.同样重的铁块甲和乙,甲浸没在水中,乙浸没在煤油中,铁块受到的浮力要大一些.(>)

四、学习小结:

1.浮力:

2.浮力产生的原因:。

3.浮力的方向()

(1)二次称重法:

4.浮力的大小(2)压力差法

(3)公式法

五、配餐作业:

A组:

1.将重力相等的实心铜球、铁球、铝球浸没在水中,它们受的浮力()

A.相等B.铜球最大C.铝球最大D.铁球最大

2.两个物体分别挂在弹簧测力计上,将它们同时浸没同一种液体中,两弹簧测力计减小的数值相同,两物体必定有相同的( )

A.密度B.体积C.质量D.形状

3.潜水艇潜在水下航行,当它下潜的深度增加时,比较它所受到的.水的压力和浮力关系是( )

A.压力越大,浮力越大B.压力越大,浮力不变

C.压力不变,浮力越大D.压力不变,浮力不变

4.有一金属球,在空气中称得重3.8N,将它浸入盛满水的溢水杯中时,有50ml水从溢水杯流入量筒,求:

⑴金属球的体积

⑵金属球所受浮力

⑶金属球在水中时弹簧测力计示数

B组;

1.金属块重10N,挂在弹簧测力计上,当它全部放在水中时,弹簧测力计的读数为8N,此时金属块受到的浮力是__N.如金属块有一半体积露出水面,弹簧测力计上的读数应该__N.如果把金属块全部浸没在酒精中,金属块受到的浮力是__ xN.

2.有一个木块,把它浸在盛满水的溢水杯中时,从杯中溢出10g水,若把它浸在盛满酒精的溢水杯中,会从杯中溢出__g酒精(酒精密度是0.8×103kg/m3,水的密度是1.0×l03kg/m3,木块的密度是0.5×103kg/m3).

3.给你一个弹簧测力计,一个金属块,一杯水,请你设计一个测量金属块密度的实验,要求:

(1)、写出实验步骤和记录实验数据的表格;

(2)、写出金属块密度的表达式。

六、学后反思:

初中物理浮力的教案(精选篇11)

一、教学目标

1.认识一切浸在液体中的物体都要受到浮力的作用,浮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上的。能通过实验证明上述结论的正确性。

2.认识浮力产生的原因。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在液体中所受浮力大小。

3.经历探究浮力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过程,认识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跟它浸在液体中的体积有关,跟液体的密度有关。

二、教材内容及重点、难点分析

本节是在综合应用液体的压强、压力、二力平衡等知识的基础上展开的,由“浮力”和“决定浮力大小的因素”两部分内容构成。浮力的概念贯穿全章,“称重法”测浮力又是本章各节的探究基础,所以浮力概念的建立和“称重法”测浮力为本节重点;而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比较多,开放性较强,因此为本节的难点。

三、学情分析

浮力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但是根据生活中的现象得到的一些结论是片面的,因此需要针对学生的一些错误观点,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实验探究出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当然,八年级学生自主探究发现物理规律的.能力总体来说还比较差,因此,需要在教师引导下完成实验探究活动,根据学生探究情况及时调整教学进程。

四、教学策略及教法设计

1.本节课从学生生活中能感受到的浮力现象入手,让学生在课堂上重现浮力的存在,然后在老师指导下进行一系列实验,从而认识浮力,并且理解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为第二节阿基米德原理的学习做好准备。

2.进行科学探究。每4人一组,根据教材中所展示的操作,同时积极调动学生对实验进行大胆创新。本环节采用开放式教学,真正将课堂还给学生,学生自主选择要验证的猜想,自己制定计划并设计实验,确定需要测量的物理量,进行实验,得出数据,分析数据,从而得出结论。

3.教学方法采用小组合作、探究式教学。

五、教具学具

乒乓球、大量筒、弹簧测力计、细线、石块、铝块、铜块、橡皮泥、烧杯、水、酒精、浓盐水。

六、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景,引入新课

生:观看录像:鸭子、轮船漂在水面上;潜水艇在水中自由地上升和下潜;热气球载着重物飞上高空。想一想,为什么?

师:演示实验并提问,把石块、木块投入盛水的水槽中,石块下沉,木块上浮,那么石块受到浮力吗?

设计意图:在教师引导下,从生活中观察到的大量浮力现象,提出与浮力有关的问题,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

(二)实验探究过程

1.体验、感觉浮力的存在:

生:将手边的小木块、乒乓球分别放入盛有水的大烧杯,可以看到小木块、乒乓球都是漂浮在水面上,按照导案要求设法让小木块、乒乓球沉入水底。

2.认识浮力

生:阅读课本49页和50页演示部分,利用桌上的小木块,乒乓球,铜块,弹簧测力计体验浮力的存在,并完成下列问题:

?说出自己的做法;

通过体验,说出对浮力的认识。

思考:沉入水中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的作用?

进行实验。

师:巡回并观察学生实验,对学生实验进行及时指导。

生:展示实验做法:测出铜块在空气中的重力G铜块= N,浸没在水中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示数= N,可以求出铜块浸没时受到的浮力F浮= N

师:板书:F浮=G—F示数

对铜块进行受力分析(板书),铜块处于静止平衡状态,因此受到的向上的力与向下的力大小是相等的。重力竖直向下,等于 N,拉力竖直向上,等于 N,从而可以得出浮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上,等于 N。

师:演示实验:用弹簧测力计测出铝块在空气中所受重力,G= N,用手向上托铝块,观察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变大,变小,不变),将铝块浸没在水中,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1= N,F1 G(填大于,等于,小于)。

师:演示实验:浮力的方向,用细线一端系乒乓球,另一端粘在烧杯底部,乒乓球静止在盛水的烧杯中,将烧杯倾斜,乒乓球与细线仍然竖直向上,从而得出浮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上的,同时对乒乓球进行受力分析。

设计意图:教师自制实验展示浮力的方向,实验现象明显直观,学生印象深刻,并且对乒乓球及时进行受力分析,学生不但直接观察到浮力的方向,而且能够根据受力情况学会表示浮力的大小。

那么浮力的大小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生:进行猜想并说出猜想的依据,同时展示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物体的体积(浸在液体中的体积),物体的质量,物体的密度,物体的形状,液体的密度,液体的体积,浸在液体中的深度.

生:阅读课本51-52页,利用桌上的实验器材尽量多的探究这些猜想,并写出实验成果.

学生进行实验。

师:教师巡回并对学生的实验进行适时指导。

生:展示做法,同时出示数据,展示结论。

师:在大屏幕展示实验过程,实验结论。

设计意图:对探究的问题大胆放手,学生自主进行实验时敢于放手,真正将课堂进行开放,从浮力的认识到浮力大小的影响因素,都是教师先提出问题,再看课本说明再进行实验,学生展示过程,同时进一步交流,然后师生共同进行整理,及时进行拓展及延伸,效果良好。

4.浮力的产生

生:阅读课本51页相关内容,说出浮力产生的原因。并完成后面的例题和练习。

生:展示浮力产生原因。

师:展示浮力产生原因。

设计意图:对于浮力产生的原因,教师加一幅图,直观明显的展示出浸在液体中的物体由于压强差的存在,使它受到水对它向上的力大于向下的力,二力之差即浮力,从而使学生理解浮力产生的根本原因。

(三)小结

总结本节所学知识,并说明自己的收获和可能存在的疑问。

设计意图:对整节课进行小结和评价,设置下节课应思考的问题,鼓励学生课下继续探讨和研究。

(四)当堂评价

生:自主完成达标检测。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学生动手实验探究贯穿始终,从而对浮力有了最直接的感性认识,然后通过学生分组实验活动总结和教师的引导演示将学生的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浮力的含义、以及影响浮力的大小的因素。在浮力的影响因素的猜想上学生有很多分歧,但采用合并归类的方法保证了大部分学生的猜想都有所体现,所以得以保证大部分同学都积极的参与到实验探究中来。合作性的操作进行顺利得当,并且对数据能有效快速进行分析的论证,得出了浮力的两个影响因素,对科学探究的主要过程都有了亲身良好的体验,自我感觉是一堂较成功的新授课,达到教学目标,学生掌握本节知识良好。

初中物理浮力的教案(精选篇12)

【教学背景】:

《浮力》是教科版科学教材五年级下册《沉和浮》单元的第5课。学生通过前面四课的学习,探究了构成物体的材料、重量、体积大小对沉浮的影响,感受到在水中的物体有浮力存在。从本课开始,学生着重研究浮力问题,分析物体沉浮的秘密。第5、6两课将引导学生从浮力和重力的的关系,解释物体沉浮的原因。本课主要是学习用实验探究浮在水面的物体、上浮物体在水中受到浮力大小的测量方法;分析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下一课探究下沉物体受到浮力的大小及原因,旨在经过一系列的科学探究活动使学生形成一个完整的概念: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与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排开的.水量)有关,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就越大。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上浮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

2、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3、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时就上浮,浮在水面的物体,浮力等于重力。

过程与方法:

1、学习用弹簧秤测量泡沫塑料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

2、运用浮力和重力的概念,解释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懂得方法的改进有利于研究的顺利进行。

2、懂得数据在分析解释现象过程中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感受上浮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并会测量。

【教学难点】

运用浮力和重力的概念,解释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教学准备(每小组)】:

小水槽(借用物体沉浮套件中的水槽,并在其外壁贴上容积刻度)、水、大小不同的泡沫塑料块3块、弹簧秤、细线、滑轮(可借用简单机械实验盒中的滑轮)、小竹棒(长度略短于水槽的宽度)、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感受浮力:请同学们用手把泡沫塑料块压入水中,注意体验手的感觉。

2、根据学生汇报,板书:像泡沫塑料块这样浮在水面上的物体,会受到一个向上的力,这个力就是水的浮力。(揭示课题)

二、研究浮在水面的物体受到的浮力

1、出示用线系着的泡沫塑料块:同学们已经学过用弹簧秤测物体的重力,请测一测泡沫塑料块的重量,并把数据记录下来。

2、此时的泡沫塑料块一共受到几个力的作用?你能把它画下来吗?

(学生试画泡沫塑料块的受力图,拉力=重力)

3、猜一猜:让泡沫塑料块静止在水面时,它的重量会相同吗?

4、测量泡沫塑料块静止在水中的重力。质疑:是重力等于零吗?

5、解释:泡沫塑料块静止浮在水面上时,重力并没有消失,而是与浮力相互作用,抵消了,此时,浮力=重力。(贴图示板画)

三、测量上浮物体在水里受到的浮力

1、再次用手把泡沫塑料块压入水中,注意体验手的不同感觉。

2.为什么把泡沫塑料块按入水里突然松开手它就会快速上浮?(浮力远远大于重力)

3、当我们用手把泡沫塑料块压入水中时,它受到的浮力有变化吗?既然浮力远远大于重力,那么,它受到的浮力等于什么?能用弹簧秤测出来吗?

4、看课本第13页的示意图,小组讨论:“浮力=重力+压力

初中物理浮力的教案(精选篇13)

一、设计意图

本节课所涉及到的知识中,大气压强和浮力中尤其是浮力,新课标要求的要求难度有所降低,这是新教材考虑到初中生思维特点的一个体现。对于大气压强要求学生亲身感受大气压的存在。但流体压强是新增内容,它与我们的生活、生产、科技密切相关。本节课中力图通过对大量的`事例的分析,帮助学生牢固掌握流体压强的知识,并会利用这些知识来解释一些实际问题,而对于浮力,要求学生会用弹簧测力计去测浮力的大小,通过实验探究,得出阿基米德原理,希望通过本节课的复习帮助建立起一个完整的知识结构框架。

二、复习目标

1。感受大气压的存在,知道1标准大气压的数值,会用注射器测大气压

2。知道和掌握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3。学会用弹簧测力计测浮力的方法,并通过实验探究得出阿基米德原理

4。培养学生设计实验、动手实验的能力,分析归纳探究物理规律的能力,并进行物理方法的渗透教育

三、复习重点和难点

重点:1。感受大气压的存在、算大气压的值、用注射器测大气压

2。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3。用弹簧测力计测浮力的大小,阿基米德原理

难点:用实验探究得出阿基米德原理

四、教具与学具

多媒体、塑料吸盘、注射器、细尼龙绳、弹簧测力计、刻度尺、装水的水槽、烧杯、热水、冷水和纸片等。

五、课前准备

要求学生课前自己复习相关知识,看听课笔记,对大气压、流体的压强及浮力的知识有大致的了解,对这些知识有大概的印象。

六、教学过程

初中物理浮力的教案(精选篇14)

(一)教材: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物理第一册

(二)教学要求:

1.理解调节物体所受的重力与浮力的关系,可以增大可利用的浮力。

2.知道轮船潜水艇、气球、飞艇的工作原理。

(三)教具:形状、体积相同的铁块、木块各一个,卷成一团的废牙膏皮(底部已剪去),橡皮泥,玻璃水槽2个,自制潜水艇模型,潜水艇挂图。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演示:先让学生注意铁块、木块体积相同,而材料不同,然后把铁块、木块一同浸没水中,同时放手,让学生观察。

依次提出下列问题,让学生回答,教师小结。

1.浸没在水中的木块、铁块,各受到什么力的作用?为什么一个浮起,一个沉下?

2.浸没在水中的木块、铁块受到的浮力相等不相等?为什么?受到的重力相等不相等?为什么?

3.木块、铁块的体积相等,为什么受到的重力不相等?(引导学生认识是因为密度不相等)

小结:像铁块、木块这些实心的物体,有的密度比水大,有的密度比水小,把它们浸没在水里密度比水大的,下沉;密度比水小的,上浮:如果物体的密度跟水一样,它将怎样呢?

二、讲新课

将橡皮泥、废牙膏(铝的)分别放在2个玻璃水槽旁。

教师讲:橡皮泥、铝的密度都比水大,能不能使密度比水大的橡皮泥、牙膏皮浮在水面上?

(找2名学生分别做这2个实验,并让他们每个人试着说明自己采用的办法为什么能达到要求。然后,教师就着做成船形的橡皮泥、空心的.牙膏皮小结。)

小结:密度比水大的物质,做成空心,就可以浮在水面上。这时,这个物体受到的重力虽然没变,但它排开水的体积增大了,受到的浮力增大了。

边讲边板书:

三、浮力的应用

1.采用“空心”的办法能增大可以利用的浮力

教师讲:密度小于水的物质,像木材,做成独木舟——“空心”,能增大可以利用的浮力,运送更多的人和货物。密度大于水的物质,像橡皮泥、铝,做成空心,也能调节它受到的重力和浮力的关系,使它下沉、悬浮或漂浮。现在看看技术上怎样利用这个道理。先看看轮船。

问:轮船是钢铁做的。钢铁的密度比水大还是比水小?轮船为什么能浮在水面上呢?

(根据学生的回答,边小结边板书。)

2.浮力的利用

(1)轮船 用空心办法,增大体积,增大受到的浮力。

问:如果一只轮船,它本身和装的货物总重100000牛,它受到的浮力多少牛?它排开的水重多少牛?它排开的水的质量是多少吨?(简单交代什么叫排水量)

讨论:这只船如果从河水驶入海里,它受到的浮力变不变?它排开的水的体积变不变?它是沉下一些,还是浮起一些?为什么?

(2)潜水艇

演示:潜水艇挂图,潜水艇模型。(边讲解边板书)

用改变水舱中水量的办法,使潜水艇受到的重力大于、等于或小于受到的浮力来实现下潜、悬浮、上浮。

(3)气球和气艇(让学生看课文而后问学生)

问:气球、气艇采用了什么办法使它能够受到空气的浮力而升空呢?(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用充密度小于空气的气体的办法,使它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而升空。

讨论:要使充了氢气、升到空中的气球落回地面,你们能想出什么办法?要使热气球落回地面,有什么办法?

三、小结(略)

四、布置作业(略)

初中物理浮力的教案(精选篇15)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的方法,知道盐可以增加水的浮力,让有些沉下去的东西浮起来。

2、了解自然界中死海能使人漂浮的成因。

3、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4、发展动手观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简单的实验记录方法。

5、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教学准备

1、前期幼儿经验:知道有些物品会浮于水面,有些物品会沉在水底。

2、人手一个鸡蛋、半杯温水、一根筷子、糖、盐、味精、水、抹布、脸盆。

3、大记录纸一张。

4、死海的录像。

重点难点

重点:有序进行实验。

难点:了解盐可以增加水的浮力,让有些沉下去的东西浮起来。

教学过程

一、猜测沉浮的物品

师:小朋友,你知道哪些东西放在水里会浮起来?哪些东西放在水里会沉下去?

对于幼儿答案中提到的有现成的,教师进行实验。

二、实验猜测

1、提问:如果把鸡蛋放在水里是沉还是浮起来呢?

2、教师出示记录表,引导幼儿解读。

3、当场把鸡蛋放进水里验证:鸡蛋沉入水底。

三、幼儿进行实验

1、有什么办法能让鸡蛋浮起来?

2、出示记录表,让幼儿猜测,并记录猜测结果。

3、把幼儿分成三组,一组给予盐、一组给予糖、一组给予味精,并告知幼儿。

四、揭示实验结果

1、教师出示记录表,分别让不同实验的幼儿回答实验结果,并帮助幼儿进行记录。

2、教师进行实验:脸盆里装水加盐搅拌,鸡蛋浮起来

3、实验后得出结论,放盐可以增加水的浮力,使鸡蛋浮起来。

五、拓展活动:死海的秘密

提问:放了盐的水能让鸡蛋浮起来,那人可不可以浮起来呢?”

教师播放PPT,介绍“死海的秘密”。

教学反思

科学小实验是幼儿非常喜欢的活动,只是我们现在碍于幼儿园班级人数多,材料不够、操作不便等因素,使得这样的小实验不能很好的开展。今天的活动,实验的材料也比较繁琐,考虑到幼儿的年龄特点,所以进行了分组实验的形式,给予不同小组不同的材料,汇总实验结果,这样不仅让每种可能都得到了验证,满足了孩子探索的欲望,同时也能清楚的'得到实验的结果。这样的形式适合于班级人数多的实验。同时,记录表运用的也很有效,不仅帮助大家记录下实验结果,同时也能让幼儿一目了然的观察到不同材料的不同实验结果。我们的小实验要向着有效、易操作的方向努力。

成语首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