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世远

蔡世远(1682~1733年),字闻之,号梁村。清漳浦县人。因世居漳浦梁山,学者称之为“梁山先生”。蔡世远生于世代书香之家,是宋代理学家蔡元鼎的后裔;祖父蔡而熤,是明代重臣、著名学者黄道周的学生;父亲蔡璧,拔贡生,任罗源县教谕,后受福建巡抚张伯行之聘主持福州鳌峰书院。 蔡世远的诗文(0篇)

()

人物生平

  蔡世远的确切生卒时间是,康熙二十一年壬戌三月十一日(公元1682年4月18日)生,雍正十一年癸丑正月初九日(公元1733年2月22日)卒。

  经历

  蔡世远从小接受家训,努力学习宋代理学家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朱熹的遗著,还广泛学习各种经书,讲求经世之学。他以古代名人为学习榜样,认为学问起码要近似南宋的真希文(德秀),事业要近似北宋的范希文(仲淹),因而以“二希”作为自己的堂号。

  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蔡世远考中举人。翌年,张伯行见他年轻多才,请他主持校订先儒著作。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进京参加会试,得中进士,选入翰林院为庶吉士。在京期间,他得到福建同乡、大学士李光地的赏识,在李的启迪下,又对程朱理学作进一步探究,有了较深的造诣。

  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蔡世远请假回乡省亲,途经浙江,听说漳、泉二州闹饥荒,便亲自向在浙同乡借款,并劝说他们捐钱买米几千石救济灾民;又请浙江巡抚放宽口禁,将粮食由海上运到漳、泉,平价卖给百姓。探亲期间,父亲去世,于是居家守制治丧。其间亲定族规,置大小宗祭田,对孤寡老人按月发给粮食,使他们免于冻饿。

  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蔡世远服丧期满回京,但已超过原来所请的探亲假期。按朝廷新颁的诏令规定,翰林、科道官员假满未归者,作为自动超休处理。世远为丁父忧而超假,本应按照丁忧假例处理,可是朝廷不知此情,也将他作为自动超休处理。有人劝他向吏部说明情况,求请复职,世远却说:“吾闻古者受爵而让,未闻投牒以自申也,况吾实以假归,焉可诬乎?”结果,他被休致了。其时,康熙命李光地任总裁编纂《性理精义》,李便推荐世远任分修。翌年,书成,世远不以编纂之劳邀功,恰好又接到生母吴氏患病的消息,就向李光地告假回乡侍奉母亲。

  蔡世远回闽后,受聘到省城福州主持鳌峰书院,为福建培养人才。他到书院后,立学约:“以循序体察为致知之方,以敦本立诚为力行之要”;而自己由“夙尚风节,敦行孝悌,好语经济,而一本于诚信”,因此,“闽士慨然感兴于正学”。在他的培养下,很多人都有所成就,如乾隆时(1736年至1795年)著名的学者、宁化人雷翠亭,就是出自世远门下。世远在鳌峰书院教学一段时间,后因母亲逝世回家服丧。在漳浦家居期间,他又接受知县的聘请,到学堂讲学,听者常达几百人,甚至上千人。

  康熙六十年(1721年),台湾爆发朱一贵起义,蔡世远得悉朝廷将出师台湾,急忙修书给总督满保,建议他告诫入台清军不要随意杀人。台湾局势安定后,又建议有司要选用廉洁贤能的人出任地方官,使上下缉和,确保治安。这些建议都为总督满保所采纳,因此台湾人民颇受其惠。

  雍正元年(1723年),朝廷选拔经术德行兼优的学者任诸皇子侍读,蔡世远奉诏入京,授为翰林编修,直上书房,侍诸皇子读书。不久,迁为侍讲。雍正四年(1726年),又升为右庶子,再迁为侍讲学士。翌年,迁少詹事,再迁内阁学士,位列九卿。雍正六年(1728年),迁礼部侍郎,主持乡试、会试事务;同时充经筵讲官,兼管籍田、从耕,以及文武殿试读卷、校阅文艺等工作。这一时期,他专心致志辅导诸皇子学习,很少参加廷议。世远给诸皇子讲授四书五经及宋“五子”(即周、张、二程及朱)的理学,“必近而引之身心”,说明为人处事必须“设诫而致行”的道理;在辅导皇子学习诸史及历代文学作品时,“则于兴亡治乱,君子小人消长,心迹异同,反复陈列,三致意焉。”当时兼任保傅的都是一些执政的大臣,他们无暇兼顾讲习,只有世远一人每日卯时入宫,酉时出宫,10余年风无间,深受世宗的赞许和诸执政大臣的好评。

  蔡世远在京和古文大家大学士方苞过从甚密,二人常纵论“民生之利病,吏治之得失,百物之息耗,士类之邪正”。门人陶太常初任职时,和几个同年去拜谒世远,世远便对他们着重指出《诗经·民劳篇》的要旨在“重戒诡随”,说明做官必须爱民的道理,以及依附权势、搞阴谋诡计的可耻。

  雍正八年(1730年),福建总督高其倬参劾蔡世远的长子蔡长汉违反条例,私给船照。世远奏说:“臣子长汉现在京邸,此所给照,不知何人所为,但有臣官衔图书,非臣族姓,即臣戚属,请敕鞫治。”后经部议,他因失察被降一级调用。翌年,世宗下温谕,复其官职。时世远已卧病不起,世宗令太医为他诊治,所需珍贵药物皆由朝廷供给。世远病了1年多,终因医治无效,享年53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