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宋代。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人年少时不知道忧愁的滋味,喜欢登高远望。喜欢登高远望,为写一首新词无愁而勉强说愁。
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却说不出。想说却说不出,却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啊!
丑奴儿:词牌名。
博山:在今江西省广丰县西南。因状如庐山香炉峰,故名。淳熙八年(1181)辛弃疾罢职退居上饶,常过博山。
少年:指年轻的时候。不识:不懂,不知道什么是。
“为赋”句:为了写出新词,没有愁而硬要说有愁。强(qiǎng):勉强地,硬要。
识尽:尝够,深深懂得。
欲说还(huán)休:表达的意思可以分为两种:1.男女之间难于启齿的感情。2.内心有所顾虑而不敢表达。
休:停止。
参考资料:
1、李静 等.唐诗宋词鉴赏大全集.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356
2、陆林编注.宋词.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207-208
此词是辛弃疾被弹劾去职、闲居带湖时所作,创作时间在公元1181年至1192年间。辛弃疾在带湖居住期间,常到博山游览,博山风景优美,他却无心赏玩。眼看国事日非,自己无能为力,一腔愁绪无法排遣,遂在博山道中一壁上题了这首词。
参考资料:
1、陈允吉 胡中行.唐宋词鉴赏辞典(南宋·辽·金).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1572-1573
2、陆林编注.宋词.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207-208
这首词是作者带湖闲居时的作品。通篇言愁。通过“少年”时与“而今”的对比,表现了作者受压抑、遭排挤、报国无路的痛苦,也是对南宋朝廷的讽刺与不满。
上片写少年登高望远,气壮如山,不识愁为何物。无愁说愁,是诗词中常见的文人习气。下片写而今历尽艰辛,“识尽愁滋味”。“而今”二字,转折有力,不仅显示时间跨度,而且反映了不同的人生经历。在涉世既深又饱经忧患之余,进入“识尽愁滋味”的阶段。所谓“识尽”,一是愁多,二是愁深。这些多而且深的愁,有的不能说,有的不便说,而且“识尽”而说不尽,说之亦复何益?只能“却道天凉好个秋”了。比之少时的幼稚,这或许是老练成熟多了。其实“却道”也是一种“强说”。故意说得轻松洒脱,实际上也是难以摆脱心头的沉重抑塞。周济说辛词“变温婉,成悲凉”。读此词者,当能辨之。
全词构思新巧,平易浅近。浓愁淡写,重语轻说。寓激情于婉约之中。含蓄蕴藉,语浅意深。别具一种耐人寻味的情韵。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 ...
辛弃疾。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
村剧。近现代。胡雪抱。 紫陌春晴流艳光,绿萝夹路芜菁香。隔溪村社箫鼓嚷,飞符喋血排兵猖。红衣叱拨龙腾骧,小姬试马桃花妆。皂罗袍服挺金刚,腰悬法宝天师张。夜叉跳引阎罗王,善人骑鹤还仙乡。生儿骨相活地藏,灵旗画盖风飘扬。吹笙击磬鸣云琅,敷词劝戒颇尽详。莫嗤诞幻穷虚荒,农人里妇顾若狂。曲终举足心怏怏,归时踏月天迷黄。
题宗忠简公诰(王黼时为少宰,署名诰上)。明代。宋濂。 青城妖祲连云赭,犬羊在都龙在野。百年艺祖旧河山,万骑长驱若冰解。京城留守一世豪,仰天雪涕风萧骚。起扶白日照河北,赤手欲障三秋涛。义旂戛天天为泣,四方猛士闻风集。自期徇国与天通,岂谓忠言反难入。披肝上疏留至尊,乘舆不顾东南巡。拊床三叫大星落,非天弃宋良由人。功业无成志可纪,古来英杰多如此。君侯心事汉武侯,伟气英声冠千祀。我来已恨生世迟,不得亲观忠勇姿。每过乡邑发犹竖,纶诰况是当时为。却忆前朝司马死,章蔡群奸乘间起。国虽未乱政先亡,万里蒙尘从此始。吁嗟黼辈真奴臣,贼君致寇肥其身。姓名污眼尚欲呕,君侯在位能无嗔。侯乎侯乎慎勿嗔,谁使彼奴操国均。君不见汴京礼乐正全盛,江南杜宇啼天津。
月下笛 用石帚韵题于辛伯。清代。赵芬。 垂柳深深,词仙小隐,一楼烟雨。流莺解语。碧阴中、自来去。人间离别谁能管,只闲舞、东风万缕。爱陶庐幽寂,门无剥啄,飞絮盈路。延伫。寻诗处。想品入中条,青春鹦鹉。渔鸥再谱。小长芦客应许。湖天凉绿邀吟屐,问前梦、纤腰记否。采菱曲,欸乃声遥和,怒铁自度。
遮叶牡丹。明代。徐渭。 为君小写洛阳春,叶叶遮眉巧弄颦。终是倾城娇绝世,只须半面越撩人。
下弋阳江舟中代书寄裴侍御。唐代。独孤及。 故乡隔西日,水去连长天。前路知几许,但指天南边。怆恨极浦外,隐映青山连。东风满帆来,五两如弓弦。遥羡绣衣客,冏然马首先。得餐武昌鱼,不顾浔阳田。屈指数别日,忽乎成两年。百花已满眼,春草渐碧鲜。岂是离居时,奈何于役牵。洞庭有深涉,曷日期归旋。且作异乡料,讵知携手缘。离忧未易销,莫道樽酒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