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雾雨起云天
仙刹危危绝壁巅
怒瀑千寻飞玉带
羽人十里整鬟烟
蟒藤虬木当空走
彩蝶嫣花兀自闲
尚爱此山看不足
每逢佳处辄参禅
不是游子,没有故乡。
电影导演贾樟柯对此深有感触。他说,他之所以到现在还热爱所有的远行,一定跟故乡曾经的封闭有关。而所有远行,最终都能帮助自己理解故乡。的确,只有离开故乡才能获得故乡。
走南闯北几十年,我常常被人问及:您是哪儿人?这个见面寒喧的问题,每每让我犯难。我的出生地是四川黔江,后来变成了重庆黔江。户口在北京,落户已有30年。现居香港,转眼也是14年了。
搞不清楚自己是哪儿人,但我知道故乡是武陵山。生于武陵山下,喝着武陵山孕育的泉水长大,第一份工作也是在武陵山脚的乡镇中学教书。上世纪八十年代中离乡求学,继而在外就业,先北上后南下,除了过年回家探视父母,便很少回去了。不曾想,十多年后,这座山却不叫武陵山了,改名为武陵仙山。
为什么改名?百度百科“武陵仙山”词条是这样讲的:武陵仙山原本不叫武陵仙山,千百年来,它一直就叫武陵山。可是,本世纪初各地兴起冠名抢注潮,这个叫了上千年的名字,一下子被近在咫尺的涪陵人抢注了。当黔江人如梦方醒的时候,武陵山这座搬不动移不开的名山品牌,却永远地被人拿走了。因为武陵山过去曾是香火旺盛的佛道圣地,黔江人便在山的前面加了一个“仙”字。
看了这段话,我想起上世纪九十年代北京发生的一件事。当时刚从学校毕业,少见多怪,所以印象深刻。在我供职的单位附近有一家“阿静酒家”,主打亲民平价的粤系菜肴,红遍京城。不久陷入命名风波,虽然老板本人就叫阿静,但“阿静”却被别人注册了,只好改成“新阿静酒家”。
平心而论,武陵山注册这个事儿也不能全怪涪陵人。涪陵不止注册了武陵山,同时还注册了武陵山乡(由龙塘乡改名)、武陵山大裂谷、武陵山国家森林公园等系列地名。所谓武陵山,其实是一片大的山脉,绵延渝鄂湘黔四省,面积达十万平方公里。周边一带,冠以武陵山或武陵源的地名、景区名、公司名、学校名,甚至机场名、车站名,成百上千。其间,海拔千米以上的高峰大岭数以百计,每一道峰峦都有自己的名字,比如凤凰山、梵净山、张家界、八面山、灰千梁子……只有老家这座如今被称作“武陵仙山”的山峦,千百年来就那么大大咧咧地直呼“武陵山”了。是它在武陵山诸峰中最有代表性,还是乡下人偷懒,随随便便叫的一个名字呢?老家人祖祖辈辈都把这座山唤作武陵山,却压根儿没想着去给它上个户口。
所以,为了不与涪陵武陵山混淆,本文只得把老家这座山称作武陵仙山。武陵仙山的风光是极好的。此山所在的四川省黔江县,即现在的重庆市黔江区,历来以山青水秀著称。素有“黔江古十二景”的说法,其中“武陵雾雨”“羽人烟鬟”“咸溪飞瀑”列其三,分别位于武陵仙山区域的石会、西泡、沙坝三个乡镇。武陵仙山佛道合一,曾经香火极盛,但大多数寺庙宫观现在都只剩下遗迹了。只有重修的香山寺,还有和尚主持,香客进出。
值得一提的是,武陵仙山主峰上曾有一座真武观,这是老家人最津津乐道的。真武观建于明万历四十三年,座落在绝壁之巅的四块小平台上,每台建有一座木质结构的楼宇,孤峰凌霄,琼阁飞扬,疑为仙境。此处道场名曰“真武观”,却额书“武陵古刹”,成为佛道融汇的宗教场所,远近闻名。据清《酉阳州志》载:“寺僧恒数百人……一启戒坛,远近淄流,奔赴不绝,香火之盛,殆甲全州。”后几经火焚人毁,现仅存山门石头残柱,柱上石刻楹联隐约可识:玉笋凌空曾向瓶中靡珠露;山环皓月好泛钵里现昙花。
也许到过武陵仙山的文人不多,没有留下多少吟咏仙山的佳句。一些介绍文章好引古诗词,难免牵強。比如,被反复引用的张之洞诗句“尚爱此山看不足,每逢佳处辄参禅”,据称是他担任四川学政时,赴酉阳主考,途经武陵仙山,宿山下驿站石榻铺写下的。其实,这两句诗并非原创,而是集句,分别出自苏东坡的两首诗作。至于此联是不是张之洞所集,无从查考。不过古人常集他人佳句,表达自己感受,确是一桩雅趣。
漂泊在外,常常安慰自己,此心安处是吾乡。可是,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情愫,却穿越千年,串起世代游子的乡愁。乡愁很悠远,也很简单,无非是家乡菜的味道,家乡人的俚语,家乡山水的坡坡坎坎,细流涓涓。
春节前夕,微信朋友圈流传着这样一条段子:上海写字楼里的Linda、Mary、Vivian、George、Michael、Justin,陆陆续续回到老家,名字变成了桂芳、翠花、秀兰、大强、二饼、狗蛋。北京各大部委格子间里的小李、小张、小王、小赵、小钱,也陆陆续续回到老家,名字却变成了李处、张处、王处、赵处、钱处。Linda和小李们可能没有想到,发小的称呼变了,老家的地名也是可以变的,比如武陵山变成武陵仙山。
只不过,当地百姓仍然习惯称武陵山,不称武陵仙山。多次听老乡说,武陵山人的脾性就一个字: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