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历方重启,英才必尽搜。题舆偶淹泊,榜道会营求。
浪漫贫逾适,经纶老未酬。云林得携手,切勿志穷愁。
子虚航重湖之险远过山中辄次维心韵以谢 其四。宋代。沈与求。 宝历方重启,英才必尽搜。题舆偶淹泊,榜道会营求。浪漫贫逾适,经纶老未酬。云林得携手,切勿志穷愁。
沈与求(1086—1137),宋代大臣。字必先,号龟溪,湖州德清(今属浙江)人。政和五年进士。历官明州通判、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吏部尚书兼权翰林学士兼侍读,荆湖南路安抚使、镇江知府兼两浙西路安抚使、吏部尚书、参知政事、明州知府、知枢密院事。著有《龟溪集》。 ...
沈与求。 沈与求(1086—1137),宋代大臣。字必先,号龟溪,湖州德清(今属浙江)人。政和五年进士。历官明州通判、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吏部尚书兼权翰林学士兼侍读,荆湖南路安抚使、镇江知府兼两浙西路安抚使、吏部尚书、参知政事、明州知府、知枢密院事。著有《龟溪集》。
国于南山之下,宜若起居饮食与山接也。四方之山,莫高于终南;而都邑之丽山者,莫近于扶风。以至近求最高,其势必得。而太守之居,未尝知有山焉。虽非事之所以损益,而物理有不当然者。此凌虚之所为筑也。
方其未筑也,太守陈公杖履逍遥于其下。见山之出于林木之上者,累累如人之旅行于墙外而见其髻也。曰:“是必有异。”使工凿其前为方池,以其土筑台,高出于屋之檐而止。然后人之至于其上者,恍然不知台之高,而以为山之踊跃奋迅而出也。公曰:“是宜名凌虚。”以告其从事苏轼,而求文以为记。
凌虚台记。宋代。苏轼。 国于南山之下,宜若起居饮食与山接也。四方之山,莫高于终南;而都邑之丽山者,莫近于扶风。以至近求最高,其势必得。而太守之居,未尝知有山焉。虽非事之所以损益,而物理有不当然者。此凌虚之所为筑也。 方其未筑也,太守陈公杖履逍遥于其下。见山之出于林木之上者,累累如人之旅行于墙外而见其髻也。曰:“是必有异。”使工凿其前为方池,以其土筑台,高出于屋之檐而止。然后人之至于其上者,恍然不知台之高,而以为山之踊跃奋迅而出也。公曰:“是宜名凌虚。”以告其从事苏轼,而求文以为记。 轼复于公曰:“物之废兴成毁,不可得而知也。昔者荒草野田,霜露之所蒙翳,狐虺之所窜伏。方是时,岂知有凌虚台耶?废兴成毁,相寻于无穷,则台之复为荒草野田,皆不可知也。尝试与公登台而望,其东则秦穆之祈年、橐泉也,其南则汉武之长杨,五柞,而其北则隋之仁寿,唐之九成也。计其一时之盛,宏杰诡丽,坚固而不可动者,岂特百倍于台而已哉?然而数世之后,欲求其仿佛,而破瓦颓垣,无复存者,既已化为禾黍荆棘丘墟陇亩矣,而况于此台欤!夫台犹不足恃以长久,而况于人事之得丧,忽往而忽来者欤!而或者欲以夸世而自足,则过矣。盖世有足恃者,而不在乎台之存亡也。”既以言于公,退而为之记。
五言南岳寺普上人院一首。唐代。郎士元。 云深石涧寺,树老远公房。终日风□□,□秋景气凉。醍醐蒙□味,□□□□□。□见无生理,空山坐道场。
送杨允宽贤良省觐后南还 其三。明代。杨士奇。 严亲一片丹心苦,上为邦家下庶民。白发满头躬匪懈,远来深慰暮年情。
岁暮感怀四首 其二。元代。戴良。 移家东海上,汩没度危时。草市腥江鲍,居民杂岛夷。衣冠随俗变,姓字畏人知。保己无深计,翻言命可疑。
赠陶琴师。宋代。白玉蟾。 一雨濯旱秋滴滴,西风吹破苍苔色。松坛月冷夜三更,乌鹊无声露华白。鳌宫饮散酒杯空,万籁萧骚天变黑。惠然为我鼓长琴,声里胡笳十八拍。凄凄呜呜寒蝉鸣,黯然古涧泉琤琤。挑拢撚抹缓复急,远听近听如猿声。我生飘泊何云萍,故国关山万里程。君将三叠入吾耳,调中话出吾平生。曲罢空歌笙鹤,直欲腾身归碧落。